江苏品牌首届微电影大赛策划: 微电影传播大有可为

21.09.2015  20:19

  中国江苏网9月21日讯(记者 米格)“江苏品牌——首届国际微电影大赛”虽然刚落下帷幕,大赛作品已经在网上火了起来。用微电影来展现企业品牌,服务江苏经济,和使用硬性广告形式有什么区别?这一新的传播形式为何受众接受的如此快,前景如何?记者今日采访了南京大学周凯教授。周教授挂职江苏广电集团副总监,正是这次江苏品牌——首届国际微电影大赛活动的策划及具体负责人。

   微电影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微电影的前景如何?针对这个问题,周教授表示他充满了信心。

  “此次微电影大赛活动的初衷就是为江苏地方经济服务,更好的提升我们民族品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江苏电视台的直接领导下成功举办,这也是我们今后能够持续举办大赛的一个重要保障。”周教授说。

  他介绍说,大赛活动也得到了众多企业和影视机构的认可,他们觉得这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纷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合作。这对大赛组织团队来说,是特别具有激励意义的。

  记者了解到,从微电影传播企业品牌的效果,以及颁奖活动的现场效果来看,不仅仅是众多80、90后在关注,更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周教授说:“喜闻乐见,这说明微电影是具有广大受众基础的,同时也具有企业品牌新媒体传播的渠道基础,再加上工作团队的敬业与专业精神,微电影在江苏的舞台一定大有可为。”

   企业事先不理解,持怀疑态度

  记者了解到,从微电影展现企业品牌的筹划开始,在长达一年的工作中,经常会有企业对此发出质疑的声音。周教授把它形容为“很有意思很亲切的事情”。有些企业固执地认为“品牌微电影”和他们原有的广告宣传片没有区别;有些企业发出了疑问——“品牌微电影”是否真的可以传播企业的品牌文化?

   硬广告受众排斥,微电影适应现代传播

  现如今,企业品牌宣传的方式很多,是怎么想到用微电影这一形式来传递和诠释企业品牌的价值。对此,周教授表示微电影更适应现代传播,而硬广告受众是排斥的。

  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多品牌传递的渠道与方式。比如通过传统的电视频道、平面媒体、报纸电台、网络,都可以传递,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现在一个媒体竞争与媒体融合的时代,信息严重过剩。如何在众多庞杂信息的海洋中能让品牌凸显出来,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眼球、并持续关注这个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周教授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微电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具“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以及“策划、制作体系完整”,“故事情节完整”的特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具有大电影所具备的所有生产要素,因此它容易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

  他说,现代人碎片化的时间、移动化的空间、接收终端智能化的现状,促使微电影的剧情演绎出让人或会心一笑、或感人至深的微故事。通过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悬念的环节设置,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包括语言的冲突、性格的冲突来进一步强化观众对剧情的高度关注,并通过故事情节巧妙铺陈折射出该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核。

  他认为,虽然传统的企业宣传片拍摄精良,但由于宣传片是一种隐形强制性的、单向线性传播,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元素相对较少,铺展氛围不够,因此很多受众群体在观看时,内心实际是排斥的。

  而受众在观看微电影过程中,会慢慢沉浸在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物故事里,会受到电影中植入的企业品牌文化的潜移默化感染。

  所以,微电影绝对是观众入眼、入耳又入脑的品牌营销方式,是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传递企业品牌、诠释企业文化的一种又好又新的影视艺术形式。

   微电影有利于文化艺术人才的长期培养与集聚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板块,一直是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微电影又是属于一种新兴的影像艺术形态,影响力与成熟度尚待进一步提升。但是微电影有其天然独到的竞争优势,如门槛低、受众广、传播快、范围广、可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病毒式的迅速网状传播。

  所以可以说,微电影摄制的水准一定不是最高的,所讲的故事情节也一定不是最精彩的,但是它传播的速度乃至低成本传播的方式也一定是其他类型电影所不可比肩的。

  “所以我认为微电影,微视频,微而不弱。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微电影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群都成为了智能移动客户端的用户群体,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成为了铁杆“拍客”,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关注并试图用视频解读着身边每天发生的各类事件与人物。总之,微电影将是文化创意产业中一支新锐的、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周教授说。

  更重要的是,用大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将江苏众多著名企业品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各家电视台、网络电视台、各大网站、手机微信、微博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传播,这对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乃至企业品牌的塑造传播,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由于大赛采用的方式是遴选既有热情又有一定制作水准的个人或者团队,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正是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一个平台,不但可以培育孵化一大批微电影创作的相关机构,还能培育一大批具有潜质的优秀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等,这当然有利于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文化艺术人才的长期培育与集聚。”周教授说。

   广告与艺术兼具,还原生活服务社会的微电影才有生命力

  微电影的产生是从大众性、草根性以及新媒体属性而来的。过去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微电影也是电影艺术,就不应该有过多的商业元素,就应该为电影而电影,为艺术而拍摄电影。

  而另一种观点是,所有的艺术形态最终是要服务于实践的。一部好的电影作品能够真实的还原现实生活,同时还能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才是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形态。

  据周教授介绍,微电影既要有商业属性,同时又要兼具艺术属性,这两点诉求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定是有的,但是一定是少量的。因为这两种属性能够天衣无缝、高度契合并呈现出来,对创作团队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

  “首先应该要把微电影的艺术性作为主轴,只有把一部微电影拍得好看、耐看、观众们都爱看了,在故事中间恰当的植入一点品牌的元素,当然这种植入一定要具有高度的契合度,要把握火候、恰到好处,不能硬性的简单植入,整体要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向来认为艺术性和商业性本身并不矛盾,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纯艺术性就摒弃所有的商业属性,也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属性与经济价值,就忽略了艺术的再创作。”周教授说:“冶炼融合到一定程度之后,广告和艺术是相通的,这样出炉的微电影才有生命力,才能既让企业满意,也能让受众满意,更能让创作者满意。”

编辑: 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