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住创新,与“高质量”同行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中江网提供)
图为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梦然主持采访省人大代表张国良(中)和省人大代表秦苏琼(左)。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邵丹摄
今天我主持
27日,省人大代表、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国良,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华海诚科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经理秦苏琼做客新华报业全媒体访谈栏目,共同探讨如何着力提升创新力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新材料“新支点”,
撬动产业大变革
主持人:两位代表从事的工作都与“新材料”相关,新材料产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两位能否就各自的科研项目,谈谈新材料的科技创新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
张国良:“碳纤维”是一个世界级的科技难题,我们公司研究了12年,今年,公司牵头完成的“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用途非常广泛,航空航天、军工,包括商用飞机,都必不可少。在我们公司所做的碳纤维产业化中,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封锁,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碳纤维材料的创新,带来了一个很大的产业链,尤其在航空航天领域。比如说国外的大飞机如波音787、空客380,碳纤维的结构件都用到了50%,而在我们国家的商用飞机中,碳纤维才用到10%。此外,众多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都有赖碳纤维发挥推动作用。包括这次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维修,都用了我们的碳纤维,以后在其他民用领域它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秦苏琼:我们所在的微电子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行业,国家层面成立了两期产业基金投入3000亿元进行重点扶持。我们公司在创业初期就把目标产品定位在高技术含量的电子黏合剂领域,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行业提供基础材料,弥补国内空白。公司一方面通过和国际上技术领先的科学家合作,另外一方面和国内行业龙头进行前瞻性的项目合作,重点为下一代移动终端和新能源电池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目前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帮助了国内相关行业客户的发展,为产业补齐了短板。
认准“高质量”,
舍得放下“老产能”
主持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提升创新力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请问两位代表是如何理解这一报告亮点的?接下来,将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张国良:我觉得,吴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实是非常好。今后江苏的发展,创新是主基调。这就要求我们做企业的,不要抱着老的产能不放,就是传统产业,也必须用创新的办法转型。只有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来发展我们江苏的产业,才能确保企业在国内国外市场上保持强劲竞争力。创新已经不仅仅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了,传统产业也需要创新。要用人工智能系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用自动化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所以江苏把今后发展的要点、立足点和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是非常必要的。
秦苏琼:江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变、从成本领先到技术引领的转变,从国内领先到参与国际竞争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健康地发展。只有每一个企业在市场中具备竞争力,我们的区域经济才具备竞争力。我们企业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资源配置,将中国的资源市场优势和国外的前瞻性研究及智力优势集合起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迎接新挑战,
抓住机遇再出发
主持人:作为科技型企业,在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智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效益转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在哪里?
张国良:真正把江苏制造转变为江苏质量、效益,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企业观念的转变,企业上上下下都要转变观念,做产品、做科研不能凑合,“重质量”后企业一时的成本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精益求精,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一定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发挥作用。另一个挑战,我认为在于企业与智能应用产品间的磨合。现在市场上开发出很多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软件,一些企业在运用的时候,经常会走弯路,会出现应用不成功的问题,这就需要“磨合期”。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相信问题最终会克服。
秦苏琼:作为科技型企业,在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智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效益转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营造能够拥抱并适应变革的意识和文化。但我们感受更深的是机遇,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新和人才的重视,从政策引导到产业扶持的具体措施,都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这些都给我们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