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式选择”的启示

18.11.2014  17:46

  新华网福州11月18日电(记者 王成)近日,北大本科生周浩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数控技术的消息一出,对其“自定别样人生”的赞许就成为舆论主流声音。

  从被趋之若鹜的头牌学府,到并不受追捧的职业技校,周浩的选择忠于初心,并且其在技校成绩优异,已获不少企业青睐。联想到近日一名清华硕士因为本科非名校而屡遭求职失败,不难引发这样的思考:如今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下的教育又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一再升级,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块心病。就业市场种种矛盾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在不断的讨论中,越来越明晰。

  今年4月,一家武汉企业开价80万年薪招聘花匠,却鲜有人符合要求,而生产第一线的技工荒,也成为近年来老生常谈的难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企业在知名学府举办的宣讲会上,千人排队递简历的场面屡见不鲜。就业难体现的是就业市场的供需错位,以及教育现状与就业市场的严重脱节。

  就职业教育而言,近年来一直存在着“上游招生难、下游技工荒”的现象,而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缺乏师资配套的大规模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不尽合理的专业设置导致低质化同质化竞争,都很难匹配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周浩式选择”启示我们,首先要改变长久以来“人才=高学历”的传统观念,社会进步既需要一流的科学家,也需要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其次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所成,业有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