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馆举办“海棠情深”文艺演出

05.04.2016  12:43

  中国江苏网4月5日讯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片深情忆总理,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清明节期间,众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中小学纷纷组织来到周恩来纪念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

  4月3日,周恩来纪念馆联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在馆区举办了“海棠情深”文艺演出,以特殊的方式缅怀伟人,寄托哀思。

  演出开始前,青年志愿者们集体来到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向周恩来总理汉白玉座像献花。随后,舞蹈《中国梦》拉开了演出的序幕,歌曲《中国人》、《祖国之恋》、朗诵《海棠花祭》、小提琴《你是这样的人》等精彩节目接连登场,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观众不断鼓掌叫好。

  (干石泉李方宇)

  晚报讯清明节上午,永思园外公外婆坟前的三根香烛;下午,周恩来故居中的静静凝思。这组画面,构成了杭州人郑先生回乡祭扫的内容。

  今年清明,郑先生携母亲和妻子回淮安祭扫。“父母都是淮安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了杭州工作。”郑先生对记者说道,“我出生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小时候的很多时光都是在淮安度过的。

  站在承德路和新民路的交叉口,郑先生百感交集,这里是外公外婆曾经的住所,如今早已拆迁盖成了商品房,但儿时那温暖的记忆,却没有随着城市的风云变化而改变。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也是听着周恩来事迹成长起来的。”今年已经47岁的郑先生回忆道,“总理少年时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一直激励着当年求学的我。”郑先生说,多年来,他一直以自己是总理的家乡人为豪,工作几十年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提及自己的家乡时,他还是会称自己是“出生在淮安的杭州人”。

  在周恩来故居,走到幼年恩来乳母蒋氏的卧房前,郑先生向妻子讲述自己童年时在这里听到的一个故事:幼小的周恩来询问乳母,手里这碗香喷喷的大米饭是怎么来的?蒋氏向他讲述了种田人的艰辛,也让幼小的他第一次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和不易。“在杭州,流传着一个周总理体恤普通民众的故事,当年总理在西湖边的‘楼外楼’宴请工作人员,他坚持付了比实际数目还多三分之一的饭钱,这事至今让杭州人民记忆犹新。”郑先生说道。

  “回淮安扫墓,一定要来看看总理。”站在周恩来故居的门前,郑先生感慨地说道。

  淮海晚报记者潘晓晔

  47岁的杭州人郑先生,曾是承德路边的一名“小居民

  听着周恩来事迹成长起来的他说:

  清明,不忘总理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