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09.01.2018  11:33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特别报道|追踪城市“生长” 感受时代变迁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pic.xhby.net

金陵饭店封顶时,新华日报编辑记者登顶参观。 本报资料

  有一栋楼,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头顶“中国第一高楼”的名号,这栋楼便是位于南京繁华闹市新街口的金陵饭店,它的成长足以折射一座城市的成长。

  30多年前陆续刊载于《新华日报》有关金陵饭店的文字和图片,如今已成记录城市历史的生动片断。《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当年以笔和镜头聚焦“第一高楼”、展现城市之变的老记们,回忆往事,动情勾勒改革开放背景下、滚滚城市化浪潮中的城市印象。

金陵饭店试营业 新华日报(1983年4月24日)

  登上“南天门”,虎踞龙盘今胜昔

  “金陵饭店是一座37层、高达110余米的现代化旅游饭店。这样的层数和高度,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热情好客的主人,用升向蓝天的电梯,只花1分48秒就把我们送到80多米高的31层施工楼面……”1981年7月28日的《新华日报》上,刊载了记者王强采写的《“金陵”健儿登上“南天门”——访南京金陵饭店建筑工地》一文。回忆当年的那一幕,年逾八旬的王老记忆犹新——

  1981年7月25日,金陵饭店建筑工地上,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三处的工人生动地介绍说,工程进度“好比登泰山”,“如今已甩下中天门,翻过三个‘十八盘’,登上了‘南天门’,再往后,我们就要向‘玉皇顶’挺进了!

  规划设计为37层的金陵饭店那时建至31层。王强在31层登高望远:“俯视脚下,鸟瞰六朝古都,东郊是气势磅礴的紫金山,三峰并起,山峦环抱;西北奔腾的长江,像银白色的缀带,镶在石头城的边缘;远处依稀可见的南京长江大桥凌空飞架。近看玄武湖、莫愁湖湖面波平如镜;石头城内外一栋栋新砌的住宅楼,星罗棋布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

  王强1951年就到新华日报社工作。金陵饭店规划建设时期,他是《新华日报》城市组记者,主要跑交通和城建新闻。从金陵饭店开工、建设到建成,也就是1981年到1984年,他共采写了4篇关于金陵饭店的大块头稿件,“金陵饭店当时在国内是第一高楼,比上海的国际饭店都高。在36层有一个很大的旋宫,每小时转一周。37层的楼顶上有一个19米直径的圆形直升机停机坪。国际政要可以坐直升机直接下榻到宾馆,不需要坐汽车。还有垂直的6层停车库,车子开进去后,像进入抽屉一样,出去再打卡依次下来。

  他还记得,当时仅金陵饭店一家宾馆的收入,就占到全省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建好后相当漂亮和新潮,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和很多外国政要都来过,名气很大。人们到南京来旅游,除了去中山陵、总统府,还要看金陵饭店,它是当时数得上的景点,甚至比南京长江大桥还有名。5元一张票,观光队伍有时在新街口排成一长列。

  “当时的金陵饭店在国内城市中可谓‘一枝独秀’,尤其到了夜晚,像一个火炬似的矗立着。‘钟山风雨起苍黄,虎踞龙盘今胜昔’,站在饭店高处四下张望,心情好得不得了。所以我回到报社就宣传,大家都心痒痒地想去看。”王强说,金陵饭店还在施工建设时,他这个条口记者就带着报社的编辑、记者等提前登上楼去看,大家开心得不得了,都拍了照片。

  那时采访比较艰苦,每次采访都坐施工电梯上去,电梯只有几根柱子。施工中,又到处是“泥巴糊糊”。有一次,年纪轻、胆子大的他由工人扶着,走上颤抖的塔吊悬臂一端,再回过头来拍下大楼的清晰照片。“当时金陵饭店周边都是低矮的小瓦房,现在真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真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建设的大门,金陵饭店就是改革开放后南京自主施工、管理的接待外宾的高楼,国家没花一分钱。

当年的金陵饭店“一枝独秀”。 王广林摄

  从“一枝独秀”,到高楼林立

  相比于“老报童”王强用文字,新华日报社的一批老摄影记者则是用镜头,捕捉到一张张以金陵饭店为主角的“城市印象”经典大片。

  一次空中航拍,成就了一张题图为“1983年的金陵饭店‘一枝独秀’”的经典黑白照。作者王广林回忆说,金陵饭店落成后,他和几位同行曾试着登上金陵饭店周围六七层高的建筑去拍摄,但画面平平,根本感受不到金陵饭店的壮观,“根据报社、电视台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新闻单位的想法,省委宣传部后来统一安排了一次航拍”。

  “当时直升机从南京某个军用机场起飞,飞了1小时,速度比较慢,便于观察。”航拍金陵饭店前,王广林只有过一次航拍城市绿化的经历,“没有多少经验,上飞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过去的相机一卷胶卷能拍12张,我多带了两个备用,而且选用了感光度比较高的快速胶卷,比如用1/500秒的快门速度,能够保证较为清晰地拍下最佳角度。飞机在空中绕行了三五圈,我一共拍下了两卷胶卷。

  1983年10月的南京,到处郁郁葱葱。王广林说,航拍过程中,飞机飞过了新街口、鼓楼,飞行高度估计在二三百米,看下面的街景很清楚,虽然当时的建筑并不高大挺拔,但马路像绿色的长龙一样。从空中俯瞰,金陵饭店一枝独秀,真的让人有一种自豪感。

  当时的《新华日报》主要是黑白版,彩色照片在报纸上不好制版,所以那时拍照也以黑白照为主。王广林说,之所以最终选择金陵饭店“一枝独秀”这张照片登版,是因为相比在地面以仰视角度拍摄的金陵饭店,这张照片视角新奇,能让读者感受到更为宏大的气势。

  1984年4月24日《新华日报》一版右下角刊载了老摄影记者任镇北拍摄的一张名为“破旧立新”的照片,因其创意,给王广林留下了深刻印象。“金陵饭店试营业后,周边的老建筑要拆掉,正处于一个破破烂烂的环境中,而背景正好是很漂亮的金陵饭店,觉得很有意义,可以直观地反映城市变化,就照了下来。”85岁高龄的任老虽然回忆只言片语,老照片也显得有些模糊,但还是能感受到城市更新的冲击力——金陵饭店的“”与一街之隔正在拆除的楼房的“”构图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

  今年88岁的新华日报社老摄影记者陈哲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多次前往拍摄金陵饭店的“一举一动”,从开工仪式到快马加鞭的建设,再到竣工,“开始是黑白片,后来是彩色的,也进行过航拍”。陈老还记得,金陵饭店1986年对外开放后,他曾在可以360度看城市全景的顶楼旋宫拍过南京城全貌。

  “2000年以后,报社记者于先云拍摄了几十栋高楼林立的新街口,对比我们先前拍的金陵饭店‘鹤立鸡群’的新街口,内心很震撼,不同年代的记者记录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场景,能生动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广林说,从“一枝独秀”的金陵饭店,到“破旧立新”的新街口,再到高楼林立的新街口,3张照片就能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成果。

  穿越档案馆,感知城市生长

  如果说,金陵饭店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生长”的一个夺目亮点,那么,金陵饭店所在的南京“新街口”,则是南京城市“生长”最为鲜活的一个截面。

  2017年12月27日,循着历史的脉络,在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的带领下,记者在不同时光中的“新街口”来回穿越——

  “新街口”最初出现在晚清时期,那时只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之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决定对新街口一带进行拓宽改造。随后在上世纪30年代初,诞生了南京市内第一个城市广场——新街口广场。在上世纪40年代德国记者海达·莫里循的镜头里,新街口是黑白色调的,看上去没有高楼,只有平实而古朴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年岁月里,新街口的面貌基本没有大变。在当年南京城建档案馆负责摄影的工程师胡祖瑞捕捉的“82年新街口”照片里,基本上都是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低矮陈旧的老房,新百和中央商场都只有两三层高,当时新街口最高的建筑是国民政府的中央通讯社(现南京军区联勤部),大约7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时有“中国第一高”之称的金陵饭店矗立在了世人面前。周健民说,承建方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采取了一些非常先进的施工工艺,建筑稳重大气,这一地标性建筑当时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周健民介绍,金陵饭店落成后成为一大景观,许多老百姓聚在饭店门前,仰头细细观看。“我的一些当时没考上大学的同学,都去了金陵饭店工作,有的当服务生,有的在客房部、门厅,觉得很荣耀,很高大上,收入比我们大学毕业的还高。”1985年到城建档案馆工作的周健民,1986年为了筹展登上了金陵饭店37层的顶楼,俯瞰南京城,真是“一览众山小”。

  1987年南京城建档案馆租飞机航拍当时的新街口,金陵饭店一目了然,傲然于世,同期建设的新华书店虽然“个头”也不矮,但相比之下就逊色了几分。而1988年的航拍照片显示,整个新街口地区的四环路已基本打通,不过依然高楼寥寥,格局没有太多变化。

  金陵饭店建成后,新街口广场也改头换面了一番——保留了喷泉和台阶,一个象征科学技术发展的“金钥匙”雕像竖了起来。几年后,改放孙中山铜像。当时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广场四周建起人行天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金鹰、商茂等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陆续“”了出来,新百、中央等商场也推倒重建。2000年底,随着地铁一号线开工,新街口的人行天桥通道被拆除。随后,以金陵饭店为代表的新街口越“”越高——金鹰国际商城高216米,商茂世纪广场高218米,大行宫新世纪广场高232.2米……整个南京城的个头也在节节蹿升,记者查询城建档案馆的入档建筑发现,目前南京市100米以上的高楼已有280余栋;2016年《南京年鉴》中来自江苏公安消防总队的统计也显示,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共有200多栋100米以上的高楼,目前最高的绿地广场紫峰大厦共有88层450米高。

  城市长高的同时,也在变大。南京市规划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南京市市域面积为6587.02平方公里。周健民指着几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旧照说,眼下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河西地区,那时只不过是大片水网和农田集聚的待开发之地,可以想见市域范围扩大了多少。而数据显示,至2016年底,南京城镇化率已高达82%。

  记者感言

  万变城市,以人为本不能变

  “《新华日报》已经80岁了,可喜可贺!说到全省城市的变化,你看,80年前,全省城市化率估计才百分之几,到2016年底,全省城镇化率已达到67.7%,完全可以用‘沧桑巨变’来形容。”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负责人感言。

  对城市之变,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城市变高了、变大了、变美了。而这位负责人表示,城市之变是伴随城市化浪潮的大过程,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的大过程。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创新要素集聚与发展的关键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产生了明显变化——前期以建设为主体推动城市发展,主要是补历史欠账,规划薄弱,管理缺少体系。2000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我省面临跨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此后,我省城市建设转变为规划、建设、管理齐头并重,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布局调整和民生福祉改善。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省城市面临的人口、土地、环境、安全等约束日益凸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也随之而生。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后,我省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认真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等。

  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省城市规划也将按照要求,坚持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文化、绿色低碳等理念贯穿全过程。

  “欧洲的城市没那么多高楼,但城市功能和环境品质却很高。坦白说,并不能将高楼大厦作为现代化的绝对衡量标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品质才是最重要的,说到底,人居环境为大家接受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化。”上述负责人说,考察南京城市面貌之变,外秦淮河沿岸的环境整治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外秦淮河是一条最能展示六朝古都历史的景观长廊,南京在2005年和2017年,两度展开相关整治,这是城市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个生动体现。

  眼下,南京正积极启动从2020年到2035年的城市规划修编,确定新时代南京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格局与新路径。此次修编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将描摹出南京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事实上,为了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全省13个设区市、54个市(县)的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这些年均在与时俱进。

  记者 白雪 汪晓霞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