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靖江-美食】​吴记点心店猛抛20万只包子过年

02.02.2017  17:46



吴玉龙(左一)正在做包子。


30年前,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家弟子,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于是便在靖江当时的总部饭店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如今,凭着这门手艺,他在江华菜场旁开了家吴记点心店”,竟意外成了闻名整个靖江的点心师。他,就是“吴记点心店”店主吴玉龙。


辍学学艺


1982年,17岁的吴玉龙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之考大学无望,便产生早日学会一门谋生手艺的愿望。


辍学后的吴玉龙最初是拜师学木匠,做了一段时间学徒后,吴玉龙发现做家具有一道喷漆的工序,这工序不管如何防范,对身体总是不适应,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门活计。为了能混个饱肚子,吴玉龙决定进饭店学徒,他来到当时靖江总部饭店拜师学艺。做馒头的手艺并不很难,只要勤奋肯学,没费多少时间,吴玉龙便掌握做馒头包子的全套手艺。


1985年出师后,吴玉龙自己也收了两个徒弟,在自己家里做起了馒头包子,专门为靖城中学供应课间点心,生意还不错,校方、学生还都挺满意的。


精心打理 树立品牌


可好景不长,5年后,因为多方原因,学校停此供应点。吴玉龙这下没辙了,在家足足生了一星期闷气。为了养家,他还是振作起来重操旧业,推着三轮车在靖江城区的每个小弄堂里叫卖包子。尽管很努力,但生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爱动脑筋的吴玉龙有了开店的想法。


2000年,吴玉龙在人流较多的江华菜场旁租了半间门面,开了一家包子店。吴玉龙听取了多方的意见,他把客户定位于年轻人、上班族等,把店堂装修得干净卫生,有一种大众亲近的感觉。在包子的口味上,不仅注重迎合靖江人的习惯,而且做馅的肉还都是从雨润专卖店采购来的,因为这里的猪是天然饲料喂养的,味道纯正。青菜全部采取人工切碎,保证口感好又脆爽。更重要的是,吴玉龙把包子的价格定为每个7角钱。吴玉龙的包子店,克服了小店的脏乱,包子味道却又胜过大店,且价格又低,深受顾客的欢迎。果然,包子店开张没多久生意便兴旺起来。每天做出的包子都不够卖,很多人都会慕名前来店里排队买包子,甚至,远在上海、深圳等地工作的靖江人都经常让家人邮寄包子过去。很快,江华街又开了一家包子店,为了区别开来,吴玉龙把店面取名为“吴记点心店”作为自己的品牌。


2010年,吴玉龙将原来的半间门面扩大为一间门面。时至今日,已变为两间门面,员工也增至11人。生意更加稳定,每天早晨、傍晚,都会看见在排队买包子的场景。



不忘初心 坚守味道


在靖江至少有100个家庭,长年吃的馒头都是到吴记订做的,他们的亲戚朋友已经熟悉了这种口味。有一次恰好吴记馒头卖完了,一老主顾就到街上随便买了几个馒头,谁知亲戚一吃就知道,这个馒头不是吴记的。


吴记馒头关键在酵上。吴记馒头的米酒十分讲究,糯米浸三天,蒸笼蒸熟,再发酵烧酵粥,然后做小酵,小酵熟了再淘酵水,酵水浓度不淀汤,颜色要像牛奶,再和面、发酵,酵好了开始做馒头,蒸馒头也有讲究,开始小火,中间大火,最后文火,火候掌握以及时间掌握要恰到好处,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又香又有弹性。


和酵的好坏对馒头的影响很大,和酵是一件融力量与技术于一体的活计,这一角色都是由吴玉龙充当,和酵时,即便是冬天他也只穿单衣,两袖卷得老高,面粉和酵水通过双手不停地和、拌、揉、搓、揽、扒、翻、揣等一系列动作,变成发面酵团。和酵的时候是不能吝啬力气的,乡下人有句俗语:“要吃好馒头多揣两拳头。


当然,现在人家蒸馒头的已经不多,大多包馅心做包子,但只要发酵发得好做出来的包子也就好。吴记包子放进冰箱表层会打皱,但只要拿出来重蒸一下,会和新出笼一样。



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


每年年底,是“”的点心师傅最忙碌的时段。“每天都要销售掉几千只包子和馒头,越接近春节越忙,日夜连着干,最多一天要做上万个包子。”吴玉龙介绍说,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品质,慢慢集聚了一批吴记的“粉丝”。如今,粉丝越来越多,加工量也越来越大,现在,每个年档都要销售20多万只。


鲜嫩松软、口感劲道是吴记馒头的显著特点,别看做馒头是个简单的活,但其中还有很多技巧,气候的变化、蒸汽的温度、发酵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到馒头的质量,稍一不小心,馒头就蒸不好,卖相就很难看。


吴记馒头,不仅外形美观,韧性也很好,随便拿过一个馒头用手捏紧,放开,馒头迅速能恢复原样。江华街附近一位居民说,多年来,他们每年过年都在吴记买馒头,亲朋们吃了都说吴记馒头好吃,分量足,吴记馒头已成为大家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