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以主题性研究促进教研与教科转型融合

27.05.2015  10:49

      “要突破教研和教科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自觉性不足的困境,必须实现教研与科研的统整。”在召开的苏州市吴江区中小学“主题性研究促进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现场会上,著名特级教师、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介绍了该校专业性校本研修方式“一课三磨”,并以此为例介绍了如何以主题性研究促进教研与教科的有机整合。
  现场会总结了吴江区“主题性研究促进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经验,促进了区内各校在互相学习借鉴中,反思不足,从而站在新的研究高度,推动吴江教科研的不断创新。
   “一课三磨”磨出好课
  现场会上,盛泽实验小学以专题片的形式,通过语文组“一课三磨”活动案例,清晰地展现了“一课三磨”的活动流程。盛泽小学从2011年开始,就在全校进行“一课三磨”的校本教研活动。“名特教师的经典课堂,往往很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其根源在于,名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适用特定的情境与‘火候’,换了一个教学场景,就失去了魅力。而这种教学的智慧,非‘磨’不可得。”盛泽小学校长薛法根说,好课是磨出来的,“一课三磨”,就是一节课磨三次。
  据盛泽小学一位任课老师介绍,第一次备课,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看哪些东西我和别人都想到了,哪些东西别人想到了而我没有想到,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第三次备课,则是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三次“备课”,其实就是三次独立“磨课”的过程,重在对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改进。这种教学研究方式不仅着眼于教师个体的自我建构,更关注一个教研团队的共同成长。
   多所学校优秀教育成果获奖
  近年来,吴江非常重视教研与科研方式转型,其中,多所学校的优秀教育成果获奖。在省教育厅公示的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中,吴江有13个项目获奖。
  这13个项目反映了近年来学校和个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像盛泽小学《小学语文组块教学》、震泽中学《“晓庵天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盛泽二中《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研究》、屯村实验小学《农村小学写字(书法)教学校本化实践》、松陵一中《自制创新教学具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黎里小学《农村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等许多项目,都非常有特色。
  “作为苏州的一个区,有数量众多且含金量高的成果获奖,殊为不易。”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姚伟斌说,这是教育局不断加强“六力”内涵建设,打造“快乐学校”,深化“快乐地学,幸福地教”的成果体现。
   教研成果不断涌现
  今年,吴江多所中小学校确定了自己的教研与科研转型方案,其中涌现出许多精彩的案例。
  震泽中学开展的“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主题性研究,已历时4年。学校虽聚焦于一个个看似微观的教学问题,但“微中有大义”,极具科研品质。在聚焦微型课题的同时,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开设一节教学研究课,改变了传统的教研、科研“两张皮”的现状,提升了教科研活动品质。
  汾湖实验初中开展“以学论教”的主题研究,让教师以科学方法重点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让教师的教学研究逐步走向专业化。一节课反映的问题很多,但学校只围绕某个主题开展,集中力量,通过反复改进,让每一个参与课例研究的老师都能有所体会、感悟。此外,学校各科教组积极开展QQ教研、办公室教研,让研究无处不在,让研究真正解决教师改进教学的需要。
  吴江实验小学尝试“关键素养”“一师一卷”改革,关注“阅读力”提升,通过微项目、微课程、微讲坛、微评价,探索教研与科研方式的转型。如,学校班级开展“近日我播报”“美文欣赏”活动;校内使用“阅读存折”、开展“故事大王”“挑战作家”等比赛,以及各校区开展求真论坛等。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教研与科研的转型融合,提供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