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启动楼下养老楼上看病养老新模式

05.01.2017  11:32

      楼下养老,楼上看病,还有医生查房

  老有所“医” 我市首个医养融合联合体正式启动

  在这种养老模式下,即使是11%的特殊老人,也能有尊严地活着

  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脑梗后遗症……对于老年人而言,慢性病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长期以来,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讲,离开医疗和护理,养老无从谈起……

  2016年12月27日,全市首个由民营养老院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的“医养融合”联合体项目正式启动。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手幸福天年老年公寓,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项目背景:离开医疗,养老无从谈起

  走进位于钟楼区荷花池街道关河路上的幸福天年老年公寓,你会发现:一楼除了常规的康复器材,还有挂号处、门诊、药房,三楼则是病房。2016年12月,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执业地点,正式进驻幸福天年老年公寓。

  家住西新桥二村的独居老人黄阿姨说,“卫生服务中心一入驻,我的心就定了。”76岁的老阿姨身体一直不错,只是有点高血压,丈夫去年过世,子女都要带孩子、忙工作,她在家格外孤独,今年又摔了一跤,就是听说这里会有卫生服务中心进来,老人和子女才考虑在这里养老。“自从卫生中心进来,天天有医生下来给我们查房。”

  常州幸福天年老年公寓总床位数300余张,设计建设中将四星级酒店标准和适老化服务标准结合: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液晶彩电、无线宽带、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系统……经过一年的运营,已经有160位老人入住,一百多位母公司派驻护理员负责照顾老人。

  创始人苏文海原本是做酒店管理,转型做养老也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我父亲80岁患老年痴呆,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24小时都要有人看。医院不能长期待,住养老院他发病时又来不及看。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既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又能给他看病。四年时间里,我们换了38个护工。”这段经历使他想到,常州一定有不少像他这样无奈又痛苦的子女。父亲去世后,他立刻着手投身养老行业:做一个管养管医的养老机构。

  打通机制:养老机构牵手医疗机构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是割裂的,‘养老的不治病、治病的不养老’,患病老人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费神。为获取专业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一些老人将医院当成“养老院”,长期占床位,占用公共资源。医养融合模式成为养老产业业界的发展方向。多地实例证明,一旦打通机制,将是老人、家属、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地方政府的五方共赢。

  幸福天年老年公寓提供一楼面积300平方米作为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用房,三楼1400平方米作为综合、康复病房,床位50张。

  今后,双方自主管理独立运行,但是资源共享,卫生服务中心为幸福天年入住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健康指导,幸福天年则为中心住院病人提供生活护理、用餐等服务。合作共建,对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是双赢。

  荷花池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九个社区,服务6万人口,但苦于一直没有病房,无法承接一些大医院的术后康复病患。今后,有了床位,中心可以更好地对接三甲医院。

  而对于幸福天年而言,毋庸置疑,解决了用户“痛”点,在一众养老机构脱颖而出。

  钟楼态度:让11%的老人,过有尊严的生活

  常州市卫生计生委一项调查显示,钟楼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中,11%的老年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使是这11%的老人,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医养融合试点的推进,让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钟楼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

  作为老城区,钟楼区政府的民生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由于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两方面的资源最大效益将医院当成“养老院“如何让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老有所医?“医养融合”是目前最好的答案。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这种养老模式,能够满足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

  钟楼区卫计局、民政局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整合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推行“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促进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元化合作。将常州幸福天年老年公寓与荷花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医养融合”试点单位进行推进。

  让老年人得到连续、适宜、规范、便捷的基本医疗康复服务,同时也拓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涵。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