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强富美高”新江苏阔步前进

28.11.2015  11:04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新征程新理念新举措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勾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讨论通过了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江苏未来五年发展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对省委全会精神进行系列解读。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富、美、高

  ——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即将开启的“十三五”规划,既是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五年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首个五年规划。

  对江苏而言,“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时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

  这一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的判断,确定了江苏未来的发展方向。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理念引领。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江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江苏发展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必须贯穿于‘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全过程。”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规划建议贯彻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准确、深入地体现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此确立“十三五”江苏发展的思路举措。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江苏发展要求,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

  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与江苏“两个率先”紧密结合,进一步认清使命担当,以“两个率先”的过硬成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多作贡献;

  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紧密结合,“强富美高”每一个方面的目标内涵都充分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强富美高”每一个方面的目标都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形成更加鲜明的发展导向;

  将落实五中全会明确的一系列工程、计划、行动和推进“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找准结合点、创新点和突破点,确保中央对未来五年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江苏的“第一个率先”与全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相对应的。因此,罗志军在全会上特别强调,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不仅是时间概念的提前,主要是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率先,是各项工作全面“迈上新台阶”的率先,是探索发展新路子、开辟发展新境界的率先;“全面”,是小康建设覆盖领域、覆盖人口、覆盖区域的全面,是初步展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实模样的全面。

  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发展是第一要务,“十三五”江苏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

  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十二五”江苏攻克了一个个“”、闯过了一个个“”,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为“十三五”打下很好基础。能不能适应、把握、引领好新常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江苏未来五年面临的最大考验。

  规划建议总结了我省“十二五”发展的宝贵经验,这就是“五个始终坚持”——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为重要取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照中央的“时间表”“路线图”,江苏明确了未来5年发展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收入结构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加快建成文化强省,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是多年来江苏发展的基本态势,已成为全省的共识和追求。对照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十二五”前四年全省GDP年均增幅为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如果到2020年实现翻番,2015—2020年需要年均增长5.4%,到2019年实现要达到6.6%,到2018年实现需要8.3%。考虑到“率先”要求和江苏实际,GDP年均增速应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省委建议将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定在7.5%左右。

  “结构调整阵痛仍将持续,下行压力短期难有明显缓解,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甚至更快一些,难度不小。”刘志彪认为,必须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厚值实体经济发展优势,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不回避难点,不忽略“短板

  细度规划建议,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特点很明显,不回避难点、不忽略“短板”。

  “江苏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不仅体现在总量和均量上的贡献,还要体现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的贡献。”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认为,越是存在短板,越具有后发优势;越在薄弱环节上多用力,越能对增长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生态环境,江苏发展走在前面,相比其他地区更早遇到制约瓶颈。比如协调发展,通过不懈努力,缩小三大区域差距有了重大进展,但从全局看仍然是一块“短板”,苏北要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比如城乡协调发展,很多地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没跟上,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比如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和养老离百姓期盼还有差距。

  规划建议给予积极回应——

  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对低保人口、老年人、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的特定困难给予格外关注。比如,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特别关注集中连片贫困区和革命老区等经济薄弱地区,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内涵再丰富、底线再织牢”的思路,强化精准扶贫,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

  一系列重大举措将释放重大利好,让江苏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幸福更有“质感”。

  本报记者 黄伟

原标题: 向“强富美高”新江苏阔步前进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