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祥:80后小伙迷上种芡实

12.08.2016  20:47

 

图为刘银祥在芡实田间。秦洁摄

 

近日,马桥镇九一村村民刘银祥忙得不可开交,今年试种的80亩芡实获得丰收,他和工人们一起忙着在地里采收、分离果实。1980年出生的他当过消防兵、种过水稻小麦,如今又开始尝试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

 

A

 

退伍后回归农村种田

 

现在的刘银祥皮肤被晒得黝黑,与退伍时简直判若两人。“天天泡在田里,黑得连拍照都看不清脸了。”刘银祥说。2002年退伍回靖后,他没有跟大多数战友一样,选择找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决定回到农村,在农田里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农村当然要种地,退伍前,刘银祥没干过农活,甚至连一些农作物的品种都分不清,一切只能慢慢摸索。那时,规模化种植刚刚兴起,九一村种植规模最大的就是传统作物。刘银祥跟在村干部身后,一起到农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一起参加选种、育种。渐渐地,刚20岁出头的刘银祥有了些农民的模样,了解了“五粳”和“南粳”水稻的区别。

 

2008年前后,九一村成立农业合作社,刘银祥也入股,加入到规模化种植中。尝到甜头后,他个人又承包了140亩农田,引进“最好吃的大米”——南粳5055种植。

 

B

 

尝试新品农作物种植

 

这两年,传统农作物的产量和价格都遭遇瓶颈,刘银祥觉得,是时候尝试一下新农作物品种了。他到周边多个县市考察,发现在苏州有一种叫作“鸡头米”的东西非常受欢迎,不仅售价高,而且卖得俏。仔细一了解,“鸡头米”的学名叫作芡实,是一种水生作物,原本是一味中药材,现在被作为保健食品食用。

 

刘银祥在网上搜索了芡实的种植技术,发现并不是特别难,在我国很多地方被广泛种植,而且,芡实的栽种期和水稻差不多,可以和小麦轮作,不至荒废农田。于是,他决定种植芡实。

 

今年年初,他到苏州种植户那里,买种子、学习种植技术。4月初,他在试验田里种下种子,自己尝试育种。首次育种,土质、水质是否适合种子生长,温度是否适宜,刘银祥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看着水面上渐渐冒出小苗,他才松了一口气,育种最终成功。6月小麦收割完成后,他便在自己流转的80亩土地里全部种上了芡实。

 

C

 

打算与村民合作推广芡实种植

 

今年夏天的连续降雨让刘银祥操了不少心,因为凉爽的天气对芡实的生长不利,他担心产量受到影响,天天到田间查看生长情况,想办法给芡实增加营养。还好,七月天气一下子热了起来,一棵棵芡实开始开花、结果,长势还算不错。

 

近日,田间的芡实已经可以收获,但加工芡实又成了刘银祥遇到的新难题。芡实只有中间的白色果实可以食用,加工时需要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后再除去硬壳。人工加工芡实非常耗时耗力,刘银祥不得不购买了一套加工设备,借用农机合作社的场地进行加工。

 

芡实的产量不高,一亩地的产量仅80斤左右,但是售价高,苏州市场上已经卖到150元一斤,是‘奢侈品’。”刘银祥介绍,他今后还打算扩大芡实的种植面积,或跟其他村民一起合作种植,在我市推广芡实种植,让更多的靖江市民了解芡实、食用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