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导演杨宝磊:用影像丈量中国西部大地

10.08.2015  22:01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李思思任沁沁)“前几天我给村里的孩子们寄去了衣服和文具,今年年底我还会去那里拍摄,看看老乡们怎样度过搬迁后的第一个春节。”“90后”青年导演杨宝磊花了4年时间,用摄影机记录甘肃省陇南市口头坝村村民的“移民路”。

  这部名为《水下的村庄》的纪录片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的拍摄工作,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通过参加半岛国际纪录片节与世界观众见面。

  “我们班一个家住口头坝村的同学告诉我,由于要修建水电站,口头坝村被划为库区,村民们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举家迁往大山那边的村庄。”这使得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杨宝磊萌生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念头。

  在说明来意后,淳朴的老乡们答应了杨宝磊的拍摄请求。

  “你能不能站在高处,把我们整个村子照下来,将来我们还可以告诉子孙那个地方是我们的家。”这是口头坝村村民常对杨宝磊说的一句话。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许多村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站、水库、公路等。

  “虽然政府为搬迁的村民提供了住房和田地,但如何割舍对故乡的留恋,融入新的环境中去才是村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杨宝磊说,这是他选择用纪录片的形式将这个过程保存下来的原因,希望能唤起人们对西部农村群体的关注。

  25岁的杨宝磊今年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优秀的影像都是脑力与体力用时间熬出来的。”杨宝磊说,有时会打趣自己是“用生命在拍纪录片”。

  第一次去口头坝村拍摄时,由于天气寒冷路面结冰,车子突然打滑失控,在原地打转360度后终于停住,旁边便是无底悬崖。现在回忆起这一幕,杨宝磊仍心有余悸。

  其实早在五年前,杨宝磊便开始用摄影机记录下一个个西部农村家庭的动人故事,用这种方式承担起作为一名“90后”的社会责任。

  2011年春节,他在甘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区,拍摄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纪录片《守望舟曲》,记录下了劫后余生的舟曲人怎样度过这个并不团圆的团圆年。

  “虽然灾后的舟曲满目疮痍,但幸存下来的人们正带着对故去亲人的思念积极重建家园。”杨宝磊说,西部农村人民身上的坚强、质朴、乐观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财富。

  “我成长在西部沟壑纵横的山间大地,却培养了一颗细腻的心。”杨宝磊说,缺水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百姓生活的难题。因为天旱,家里的小麦曾几近绝收,为了节水,自己在家连一杯水都舍不得喝。

  为了唤起人们对西部缺水问题的关注,他又先后拍摄了纪录片《刈麦》和《缺水的土地》。

  其中,《缺水的土地》记录了甘肃省通渭县通讯河村村民杨大爷一家的生活。杨大爷家中没有自来水,全家的生活用水只能靠储存在地窖中的雨水和雪水,田中大量的庄稼因为缺水而颗粒无收。

  “拍摄纪录片并不意味着我仅仅是一名旁观者。”杨宝磊说,真正令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部农村百姓的生活,并将这种关注转变为行动。

  就像上海市尚文中学的中学生周雅洁在《观〈缺水的土地〉有感》中写到的那样:“珍惜水从来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当你的心被这些生命画面所打动的时候,你会真正地去珍惜每一滴水。

  在杨宝磊的带动下,他身边不少同学、朋友都扛起了摄像机,更多的“90后”加入到用影像去丈量西部每一寸土地的行列中。

  如今,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的杨宝磊并没有忘记他的初衷:“要成为一名良知、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0后’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新生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王长潇说,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和国际化的视野,为当前的社会建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原标题: “90后”导演杨宝磊:用影像丈量中国西部大地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