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3000名藏娃从南通考入大学

21.09.2015  12:03

        南通教育援藏改变了许多藏族人的命运,也成为西藏发展的“人才摇篮

        “在每一寸土地上播种求知的渴望,我在雪域和水乡间飞翔……”早晨,青春的歌声在青藏高原上空唱响。这首拉萨江苏实验学校的校歌,唱出了西藏和江苏跨越4000公里的“藏汉情”。

        这份民族情,来自江苏教育援藏。在南通,18年里,约3000名雪域“雏鹰”在南通知识雨露的滋润下,从这里考进名校,又飞回故乡,扎根高原默默奉献。扬子晚报记者近日来到西藏,探访南通给许多西藏家庭带来的变化,追寻雪域高原上流传的“南通故事”。

        18年,3000藏娃从南通考进名校

        拉萨有条江苏路,每次踏上这条大道,31岁的拉萨市城关区城建局副局长曲培总是会想起自己的“第二故乡”——江苏南通。

        2002年,牧民出身的曲培高中考上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在南通老师的精心培育下,高考时,曲培考取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和曲培一样,18年来,约3000名藏族孩子从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和南通中学考上了重点高校。

        现任西藏大学党委书记的赤列旺杰,曾在自治区教育厅工作,他回忆说,当年南通藏中首次招生时,西藏对这所学校并不太信任,分配的生源都是其他大城市挑走剩下的。让人吃惊的是,3年后中考,南通藏中的成绩排到了全国内地西藏班第一。“南通不愧是‘教育之乡’,现在,南通就是西藏百姓心中的清华、北大!”赤列旺杰说。

        据悉,南通藏中的中考成绩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高中毕业生98%升入内地本科院校,共产生2600多名大学生;南通中学西藏班共招收270多人,几乎全部考上重点本科,还产生过7名江苏省藏籍高考状元。

        汉族爸妈,让藏族学生有个“南通家

        藏族学生到南通上学时,年龄大都只有12至15岁。南通发动市民关爱这些高原“雏鹰”。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的“我在南通有个家”藏汉结对活动已延续10多年,400多对“藏族儿女”和“汉族爸妈”结成新家;在南通中学,一批机关干部、企业家、教师等为藏族学生举办“就读南通,让爱相随”的结对帮扶行动。

        2012年年底,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的益西多杰和崇川区城管局的易俊峰结成“父子”。一年冬天开家长会,天寒地冻,“易爸爸”心脏刚做完手术,可能来不了学校。这让益西多杰不免有些失落。不料,家长会前,穿着厚厚羽绒服的易爸爸还是出现了,“儿子的家长会,爸爸怎么能缺席?”一句话,让益西多杰眼睛湿润了。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至今,在青藏高原上流传的“南通故事”还在不断增多……

        奔赴高原,南通教师撒播“优教种子

        拉萨东部,正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教育城。拉萨江苏实验学校就坐落于此。这座学校由江苏全资2.46亿援建,去年9月开学。至今,南通已先后有13名教师来到这里撒播知识的雨露。

        9日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学校,高一(7)班正在上语文课“阿长与《山海经》”,授课老师是来自南通市小海中学的陈勇。在当地老师看来,这堂课很“别致”,课堂上气氛热闹。学生5人一组热烈讨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20分钟后,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分享各自的结论……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便是源自南通的“学案导学实效课堂”教学法。“南通老师上课,学生感到很轻松,以前不想学的也愿意学了。”学校藏族副校长次仁旺堆说。南通一中副校长、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校长李明生说:“我们的目标,是办一所藏族群众家门口的西藏内地班。

        奉献家乡,藏族学生甘做高原“格桑花

        18年来,从南通飞向高等学府的3000名“雪域雏鹰”,几乎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重回家乡,建设西藏!他们如同家乡漫山开遍的格桑花,不恋繁华恋高原,条件艰苦却默然芳华,在各自岗位上服务家乡。

        梅朵措姆是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2005届毕业生,家在墨脱县。高中时,班主任郁玉霞曾问梅朵措姆  “上完大学想去哪里?”“回墨脱,建设家乡。”“好不容易出来了,为什么还要回去?”“留在大城市,我能改变的只是我一个家庭的命运;回去,我却能改变整个家乡的面貌……”2009年,梅朵措姆从兰州大学获得双学士后,回到了墨脱,当上了一名公务员。她的理想是当县长,带领百姓早日脱贫。

        “南通培养的藏族孩子,对家乡深怀感恩。西藏发展急需的是人才。他们学有所成后又回了青藏高原,这种‘造血式’的教育援藏是最好的结果。南通正成为西藏发展的‘人才摇篮’。”西藏大学党委书记赤列旺杰说。  郭小川

来源:  扬子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