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37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

23.02.2017  21:06
        随着众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农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改变,新型职业农民也正成为破解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新生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农民才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有哪些区别?连日来,笔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农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据了解,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在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该负责人介绍,江宁区一直注重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新农人”队伍已达37000人
        随着城镇化推进,“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日益受到关注,职业农民的缺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南京市江宁区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认定,仅去年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00人,目前全区培育人数和培育程度已从2011年的7500人和11%,提升到37000人和60%。
        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中,南京市江宁区将任务分解到各街道,以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种植大户为重点,优先选择综合素质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户开展认定工作。“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其作用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该负责人介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农业“领头羊”发挥了作用后,必将带动更多人回归或加入农民队伍。
        在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南京市江宁区还通过“导师”带队,在全区范围内遴选80多名农技人员担任技术指导员,为每个新型职业农民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导师,挂钩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推行“包村联户”的农技服务方式,确保新型职业农民个个都是科技“明白人”。同时,对从事农业创业或就业连续满3年且毕业时间不超过5年的青年大学生给予补助。
        “新农人”个个都是“弄潮儿
        新春伊始,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种植大户魏道常早早就切换到了“工作模式”,在承包的农田里忙碌着。魏道常是全国种粮大户,也是江宁区第一批领到资格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去年他种的2000多亩粮田,直接收益超过60万元。他还主动吸收周边农户入社,利用自己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帮助社员共同致富。扎根农村的还有许多“80后”、“90后”,他们带着梦想回归田园,利用所学知识闯出一条和父辈完全不同的农业发展之路。“90后”大学生孙艺轩毕业后女承父业,回到湖熟街道耀华社区养蜂,具有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她,不仅成立了西洋湖养蜂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带动136户周边社员养蜂,还将目光瞄准休闲游市场,酝酿以蜂场为依托,开拓“蜂蜜制品+农产品”的休闲农业市场,吸引市民前来休闲观光。
        “职业农民不仅是致富的带头人,更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引领和推动着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给美丽的田野带来无限新希望。
作者:周德龙 俞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