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墨丹青 再现抗战画卷

25.08.2015  12:10

  “抗战志·民族魂”系列名家书画展昨在本报开幕

  新华报业网讯 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新华日报社、省文联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抗战志·民族魂”系列文化活动昨天在宁拉开序幕。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名家书画展,昨天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开展。展览通过书画名家的翰墨丹青,以艺术表现形式,回望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感受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

  现场,60多幅抗战主题艺术精品,诠释出我省老中青三代书画家与新华日报一起见证胜利、珍爱和平的美好向往。如绘画作品有贺成的《运河两岸是我家》、邢健健的《伟大的墙》、张建华的《铁骨苍龙》、陈少立的《烽火江南》等,书法作品有徐承云的《韦岗初战》、章剑华的《董必武先生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挽联》、李啸的《抗战志·华夏魂》等。来自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青年书画家汤晓燕很激动,“我一走进大厅就觉得非常震撼!这次展览的题材多样,山水人物、真草隶篆,从策划到展览的层次都很高,让人深受鼓舞。

  站在自己创作的大型国画《运河两岸是我家》面前,著名画家贺成心怀激荡,动情地说,“回想父兄先辈们为保卫家园做出的英勇牺牲,我热血沸腾!”他介绍说,自己的父亲曾参加过运河支队,打过鬼子,自己深以为豪,也深埋下创作抗战题材绘画的情结。这幅4.5米宽、2米高的《运河两岸是我家》中,描绘出近2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有人凝视远方、思考下一场战斗,有人磨刀霍霍,有人推车送粮,表现出人民群众用热血来守卫家乡的英勇情怀。贺成说,自己以画笔来纪念这段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惨痛的时代经历,是想告诉世界人民珍视历史、珍爱和平。

  展厅中间的墙壁上,一组气势宏大的油画作品《伟大的墙》,由206幅抗战将士的画像所组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仿佛从历史硝烟中走来,巨大的视觉震撼铺面而来、直击人心。这组壮观的人物群像,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邢健健为本次展览花半年时间精心创作而成,他说,“音容笑貌是我们认识一个人最直观的方法。这些群像能让观众记住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批人物。这里面没有哗众取宠的戏作,有的只是严肃的缅怀和不可忘却的纪念。

  这次画展吸引到了老中青三代书画家踊跃参与。开幕现场,浓郁的爱国情怀萦绕在每位艺术家和观众心间。“参加这次画展,是出于我的一种情结。因为我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同时是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阙长山得知此次展出的作品会被拍卖,拍卖所得将捐给老兵援助基金会,激动地表示,“要我多写几张都没关系,也是表达我对老战士的支持。”青年画家常潇说,“老一辈艺术家和我们的认识肯定是有不同的,他们有亲身经历,而我们对抗战的理解,是基于他们抗战理解的一个延续和再认识。但我们的爱国情怀都是一样的,这样一个主题展览,对我们青年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带着书法作品《祭奠英灵祈福和平》参展的南京市青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南京体院宣传部副部长许立俊也为现场氛围所深深感动,他提议广大青年朋友向运动员学习,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和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好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抗战志·民族魂”系列名家书画展获得参展艺术家和社会观众的热烈反响,在新华日报社社长、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看来,也是基于新华日报所肩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使命。“诞生于抗战硝烟中的新华日报,是我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同时也是见证和记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权威媒体。正因如此,新华日报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指导下,特别重视今年围绕纪念抗战胜利所进行的宣传报道工作和系列主题策划活动。”周跃敏说,“抗战志·民族魂”系列名家书画展,通过名家的艺术笔触,呈现英雄不屈的抗战历程。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通过书画名家的翰墨丹青,以雄壮的风格和精美的笔触,呈现英勇不屈的抗战英雄,不仅激发爱国热情、传承家国情怀,更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战精神与艺术形式的有力交融,也激发起参展者和观众对于社会责任与担当的重新认识。昨天,苏食集团董事长洑福强、徐州悦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虞卫星、徐州淮海农村商业银行行长李汉云、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孙永友、北京银行南京分行副行长孙誉清、江苏佰富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贾鑫、江苏恒德东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兵等出席了开幕式,此次活动也得到了上述爱心企业的公益支持。江苏佰富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贾鑫深有感触地表示,“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定,企业就没有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安居乐业。相信通过这次展览,每一位参观者都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江苏恒德东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兵认为,“历史不能忘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创业人员,我们首先就应该具有民族精神,在文化层面,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本报记者徐宛芝顾星欣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