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戏”京剧专场南京上演 打破门户之见

10.12.2015  18:57

  8日,省演艺集团2015秋之演出季收官大戏——“名家传戏”京剧专场在南京江南剧院上演。与以往专场有所不同的是,当晚唱的四出折子戏都是陈丹娜和吴亮亮两位主演“跨院团”学来的。陈丹娜、吴亮亮都是省京剧团的青年演员,陈丹娜唱的两出老戏《康氏哭灵》和《徐母骂曹》,来自于老旦名家李鸣岩的口传心授,吴亮亮上演的两场精彩武戏《林冲夜奔》和《挑滑车》,则是厉派传人、天津京剧院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苏德贵的亲自传授。

  打破“门户之见”,跨地域、跨院团授徒,让经典得以更好的传承,是文化部今年力推“名家传戏——当代京剧名家收徒传艺”工程的宗旨所在。省京剧院院长王群告诉记者,文化部在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遴选40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采用“一带一”的形式,每位艺术家向一名学生传授两出经典折子戏,授徒不局限于本院团,鼓励跨院团传授经典。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京剧院为两名青年演员请来了外院团的名师。

  《康氏哭灵》与《徐母骂曹》都是老旦行当的唱功戏之一。里面大段的唱段不仅听得过瘾,更非常考验演员的实力。李鸣岩素有“当代第一老旦”之称,在她看来,要演好这两出戏并不简单,不仅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底,身体条件也不能差。尤其是嗓音,要宽、厚、亮,虽然两出戏同为唱功戏,但又各有不同,人物的身份、素养、情感和所处的环境都有极大区别。因此,在演出中一定要鲜明展示出人物的个性,不能仅仅是唱完了事。

  从现场效果看,陈丹娜可以说“不辱师命”,唱功非常到位,极有韵味。或许在外人看来,这只是两出简单的折子戏,但为了把戏学好,陈丹娜整整“”了四个月。对于这次难得的学戏机会,陈丹娜非常重视。“名家传戏”入选名单公示一结束,她就第一时间找到了李老师,拜师学艺。经过老师手把手的传授,陈丹娜终于把这两出戏给拿下了。对于陈丹娜的认真,李鸣岩老师非常认可,她就说,“学戏,就需要这股子劲头,她对艺术的钻研和上进心让我很喜欢”。

  传统戏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说法,当晚吴亮亮带来两出武戏就有《林冲夜奔》。该戏源自明代传奇《宝剑记》,其间演员唱段极多,做工繁重,唱做并重,极为难演,是短打武生的代表剧目,另一出《挑滑车》则是长靠武生的看家剧目。尽管这两出戏对武戏技巧的要求都很高,但得益于武生名家苏德贵老师的亲授,吴亮亮昨晚的发挥堪称完美。

  “名家传戏,既很好的传承了经典,又为青年演员提供了舞台,一举两得。”王群院长在和记者交流时颇为感慨,“跨院团学戏其实我们之前也在做,包括我们院团的黄孝慈老师等老艺术家,也都在为传承做努力,但以往可能更多的是要靠交情,没有形成体系,这次则不同,文化部等于是从国家层面建立了京剧艺术人才传承机制,为经典延续了生命。

  人才培养是推动传统戏曲振兴的关键。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我国就在昆曲界试点开展了“名家传戏”工程,经过3年多来的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这一成功经验又复制到了京剧界。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就告诉记者,“跨院团的授徒传艺,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早走了一步的昆曲人是受益者。这两年,我们不仅敞开怀抱,把我们挖掘整理的经典折子戏传给外院团的青年演员,我们自己的年轻演员也有了向其他院团老艺术家学习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中,新一代演员掌握的老戏越来越多了,也更利于昆曲的薪火相传。

  在此次文化部确定的“名家传戏”名单中,省昆就有张继青、石小梅、胡锦芳三位老师入选,目前拜在她们门下学艺的,就有来自北昆、苏昆等外地院团的学生。省昆的青年花脸演员孙晶,则有幸拜上昆老艺术家方洋为师。他告诉记者,“原来准备学的是《古城会》,但通过和方老师的交流,他发现《西川图·三闯》这个戏更适合我,现在我正在看本子,很快就要去学戏了。

  名家传戏,并非“一学了之”。记者了解到,京剧和昆曲的名家传戏工程实际上是被文化部纳入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对艺术家授课和学生排练将给予一定的资助费用。要求各院团在授徒课程完成后,需以公演或录制演出光盘的形式,向上汇报验收。“从单纯的资金补贴发展为项目扶持,是在鼓励院团‘多出戏、多出人’, ”王群在和记者交流时就说,“传统院团要发展,不能总是坐等‘财政帮扶’。名家传戏,虽然老师是外请的,但整个创作团队、演员班底都是我们自己院团的,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我们打造能在舞台上立得住的作品,把传统京韵更好地传下去。”(董晨)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