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最佳的和谐点”——记丹阳市司法局陵口司法所所长徐腊娥

25.04.2017  08:42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全连 向 然 本报通讯员 蒋跃军

  走进丹阳市司法局陵口司法所,一间办公室上挂着“徐腊娥工作室”的牌子,这既是所长徐腊娥的办公室,也是她的调解室。

  “在我身上,追求老百姓和谐的压力和动力是时时交织在一起的,作为调解员,我要追寻那‘最佳的和谐点’”。徐腊娥告诉记者。

  26个年头,在司法行政战线,为追寻“最佳的和谐点”,徐腊娥走千家、串万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00余件,其中调处各类重大疑难矛盾纠纷80余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60余起。因此,老百姓都亲切的称她为“家里人”。今年3月,徐腊娥被省委政法委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忠诚卫士”光荣称号,镇江地区司法行政系统仅此一人。

  “不拿到工资,我们就睡在你们政府过年!

  2014年腊月廿七日深夜,陵口镇政法综治大楼灯火通明。不满50平方的调解室里,四五十个讨薪的农民工正在为被拖欠了一年的工资讨要说法、焦急万分。

  此时,“临危受命”的徐腊娥已连轴干了几天,细致理清矛盾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些农民工受雇于一家工程队。镇上某农业企业将大棚工程发包给施工方,部分施工方又层层转包给工程队。这些讨薪的农民工不少与企业并没有合同关系。不但如此,企业还收取了实际施工者高额押金。眼见企业经营困难,工人们来要工资,实际施工者也借讨要民工工资的名义,讨要工程款和押金。

  主体复杂、名目混乱、诉求多样、无力清偿,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调解工作变得分外艰难。

  “主体不适格,要找到转包方;工程款的事情,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我们目前首要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徐腊娥抓住症结,调解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三天两夜的细致说理耐心工作,企业终于同意先支付一部分款项作为民工工资专款发放。四十多名农民工高高兴兴地拿着工资回家过年,一起重大纠纷得到化解。

  像这样帮助农民工讨要工资的案件,26年来,徐腊娥共处理了73起,涉及金额560余万元。二十多年来陵口镇始终未发生重大群访、集访事件,未发生一起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民转刑”案件。陵口镇连续五年被镇江市委市政府、丹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司法工作先进乡镇”。

  在陵口镇,群众碰到家长里短的急事,只要一个电话,徐腊娥义无反顾,毫不推托,随叫随到,100%确保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群众遇上难事、烦心事,都喜欢找她来说一说,评一评。

  “家里现在这么和睦多亏了徐所!

  两年前,折柳村的李老太曾颤颤巍巍地找到徐腊娥诉苦。

  原来,李老太有两个儿子。早些年大儿子买房时,老人曾补贴了一些钱,因此一直对小儿子心怀愧疚。现在农村老宅面临拆迁,她就想多补贴点给小儿子,但没想到两个儿媳却跳起脚来。

  大儿媳觉得自己夫妻一直对两老口很照顾,在赡养上尽心尽力,因此对于拆迁款不能让步。小儿媳则因为当年老两口没能补贴老公买上房,如今房价飙升,就算多拿些拆迁款也还是吃了亏,更不肯松口。

  儿媳们在家闹翻了天,老太太想来想去只能求助于徐所长。

  “年纪轻轻,不想自己挣钱,只想啃老人家的,我都替你们丢脸!要我说,老人家一分钱不给你们都不为过!”徐腊娥把妯娌两个叫到一起,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看到妯娌两人羞愧地低下了头,她又耐心细致地向她们说起身边的典型案例,跟她们二人讲父母抚育子女的不易,前后不厌其烦的调解十多天,两妯娌终于握手言和。

  “调委会担负着全镇‘促稳定、保平安’的重要职责,在我眼里,‘最佳的和谐点’是群众和谐我幸福!”徐腊娥自豪地说。

  追寻那“最佳的和谐点”,就是为维护一方和谐,就是在司法行政岗位上尽心尽责,无私奉献——这是干了26个年头司法所长徐腊娥的为民告白。

      来源:江苏法制报,2017年4月24日,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