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史上最全的泰州戏曲陈列展4日开展

06.04.2015  18:10

        4月4日,由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策划的“泰州戏曲陈列展”将在桃园景区里的陈庵开展。据介绍,该展览是泰州有史以来搜集资料最全的戏曲文化展,感兴趣的话,市民游客不妨去那里了解一下泰州的戏曲历史文化,感受一下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4日起正式对外开展

        除了世人熟知的“梅、桃、柳”,泰州还有不少戏曲文化名人。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发展的戏曲文化,也深厚悠远。泰州戏曲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至明代,泰州戏曲创作更趋繁荣。明末清初的柳敬亭以高超的说书艺术,赢得世人尊重,成为中国南北曲艺界的宗师。三百年后梅兰芳以旦角名震天下,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在当代戏曲星空,越剧《红楼梦》作曲顾振遐,《智取威虎山》主要编剧章力挥,“活济公”游本昌,淮剧艺术家陈德林……他们都是从泰州走出去的耀眼明星。

        此次展览的形式有文字、图片和实物,共分戏曲(戏剧)作家、表演家、名家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主题。包含戏剧作家14名,表演艺术家6名,名家班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

        听闻家乡筹办戏曲陈列展,泰州籍著名作家刘鹏春特意将珍爱的《皮九辣子》的手抄剧本捐献出来。这部剧本是刘鹏春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奖。此外,本土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也捐出了胶木唱片、戏曲著作等珍贵物品。

        4日起,展览正式开展,并将长期开放。除了桃园门票外,不另外收取费用。

        继续征集戏曲资料

        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梅园、桃园、柳园三座主题公园,人称戏曲文化三家村,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精华,徜徉其中,可以对泰州戏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泰州人民正在建设康泰之州、富泰之州、祥泰之州,理当从本地丰厚的戏曲文化资源中获得滋润,此次在桃园举办“泰州戏曲陈列展”,就是顺应这一需要。

        同时,戏曲陈列展还将充实资料,使展览内容更趋丰富。为此,将面向社会,征集与泰州戏曲有关的历史文献。

        征集内容包括:重要戏曲人物的手稿、通信,以及各类著作的初版本;能反映泰州戏曲历史发展的图片、影像资料,包括演员的剧照、生活照;戏曲名家使用的演出道具和其他学习、生活用品;书画家创作的反映泰州戏曲人物、事件的书画作品;与泰州戏曲有关的其他资料。

        请关心泰州文化发展的各位市民提供相关线索,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将给予物质奖励。征集采用无偿捐赠和有偿捐赠两种方法,具体情况由双方合议。征集工作由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开发处负责,联系人:邹先生,联系电话:86363959。

        泰州史上的戏曲大家

        ◆戏曲(戏剧)作家代表:汤显祖、李渔、仲振奎、章力挥

        在泰州戏曲创作方面,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是当时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其著名作品有“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他还是泰州学派的传承人,所作的《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受泰州学派影响颇深,通过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李渔是清代的戏剧名家,出生于当时泰州所属的如皋,与泰州名士黄云等交往甚密,戏曲作品主要有《怜香伴》、《意中缘》、《蜃中楼》、《奈何天》、《凰求凤》等十件作品,所以,其作品又称《笠翁十种曲》。

        嘉庆三年,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印行,这是名著《红楼梦》问世后,最早据以改编的一部完整戏剧。仲振奎也成为《红楼梦》改编第一人。

        章力挥是泰兴黄桥人。早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文革”前创作有话剧《年青一代》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表演家代表:柳敬亭、梅兰芳、游本昌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大说书家,少年时逃亡到泰兴、如皋、盱眙等地,为谋生开始说书生涯。明后期,他寓居南京,出入于秦淮河、桃叶渡,以精湛的技艺受到观众的欢迎。柳敬亭的说书艺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是国内南北曲艺界公认的宗师。

        祖籍泰州的梅兰芳塑造了众多京剧中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如虞姬、杨玉环、洛神、白娘子、杜丽娘……他的演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精湛表演,连国外观众也叹为观止。据资料,梅兰芳共有弟子128人,他演出的剧目达132个,可见梅派影响之大。

        游本昌,泰州海陵区人,著名表演艺术家。1959年起,先后在《一仆二主》、《百丑图》、《棠棣之花》、《大雷雨》、《桃花扇》等话剧中扮演各种角色,还在《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里成功地扮演了列宁。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在电视剧《济公》出演济公而成名,被誉为“活济公”。

◆名家班代表:俞氏家班渔壮园、陈氏家班

        渔壮园是泰州著名古戏园,园内的流香阁是主要演出地,康熙年间俞锦泉始建。俞氏拥有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家班,流香阁内可以观剧、听乐、赏灯,歌舞吟唱,倚声相酬,极一时之盛,也反映出清初泰州经济恢复后的富泰。渔壮园还演出过汤显祖名剧《邯郸记》,也曾试演过《桃花扇》片断,这些都反映了主人演出团体的整体实力,在泰州戏曲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清代戏剧家李渔不仅长于创作,而且有自己的家班,其演出主要在江苏、浙江,同时也到福建、湖北等省演出,前人诗中有“两三秦女善吴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曲肠堪断,急管繁弦亦赏心”,盛赞李渔家班曲技之高。

        泰州歌舞巷的名称,也反映了泰州家乐之盛。据《民国泰县志稿》卷三十《艺术志》记载“有陈姓者官胶州,家极声伎之盛。住州署西,今歌舞巷即由此得名”。据说歌舞巷的家班之盛延续至乾隆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