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家人的南京“梨花源记”
中新社南京10月10日电 题:台湾一家人的南京“梨花源记”
中新社记者 杨颜慈
10月的南京高淳,田间地头散发着秋意。在南京兴地农科技有限公司,台商谢金龙祖孙三代品尝着刚收获的梨子,喝着自家炒的梨茶,聊着闲话家常。
1989年,谢金龙跟随着台商赴大陆兴业设厂的热潮踏上大陆的土地,一待就是32年。一次机缘巧合下,谢金龙开始在南京“躬耕陇亩”。
谢金龙的儿子谢俊兴告诉中新社记者:“我家祖辈在台湾世代务农,种植梨树的技术非常出名。我父亲也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
走在农庄内,橘树、桃树等沿途“站队”。丝瓜、葡萄、猕猴桃的棚架组成了几条绿廊,穿插在一片梨园之间。
谢家父子把工厂的“品控”标准引入梨园。谢俊兴说:“为了让梨子更大更甜,梨树开花时,每百朵花我们只会留下一两朵。在结实的过程中,我们会再次疏果。把小的果子摘掉,留下的果子全部套袋。袋子可以保护梨子免受灾害,长得又大又好吃。”在进入市场销售的优质梨之外,其他的梨也会被做成梨膏等。既最大化了经营效益,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自种下第一粒种子,20年光阴如梭,果园内已是硕果累累,果园外也是日新月异。谢俊兴感慨道:“大陆的面貌跟20年前完全不一样,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以前是农村人想去城市,现在是城里人争着来农村度假养老。”近年来大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和快递网络,更是让谢家甜梨走出乡村,发往大陆的千家万户。
近年来,大陆推出“惠台31条”“农林22条措施”等惠及台胞措施,更是让谢家父子吃了一颗“定心丸”。谢俊兴说,南京市台办为台商详细解读了相关政策,为企业应享尽享惠台举措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减少了父子俩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对持续投入、深耕大陆更有信心。
父子俩的情怀也感染到了在南京出生、长大的“台三代”谢人揆。不久前,南京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有感于台胞在疫情中享受到的一视同仁待遇,谢人揆向家人提议,全家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一批冰糖梨,为艰苦的抗疫工作带去了一丝甜意。(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