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编辑人才培养守与变

14.08.2015  13:31

              7月28日,“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这个话题被刷上微博热门话题页面,这源于半月谈网一篇被大量转载的聚焦大学教育质量下滑的报道。报道所探讨的人才培养创新话题,不仅亟须高校关注,也值得用人单位深入思考。

        在7月17日落幕的第30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上,传统古籍编辑人才培养工作是与会者重点探讨的内容。随着市场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出版社对于编辑人才的需求有怎样的变化?在培养人才时要坚守哪些传统,作出哪些改变,未来又如何寻求突破?围绕这些话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会后跟进采访了相关业界人士。

      高校培养 与行业需求有距离

      古籍整理出版是出版业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建设一支高水平古籍专业编辑队伍是古籍出版社的一项长期工作。“目前古籍编辑人才培养与新形势下古籍整理出版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高水平古籍编辑不足、古籍编辑队伍不够稳定等方面。”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王然在年会上所说,古籍编辑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人才引进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记者在对中华书局、黄山书社、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采访中了解到,专业对口仍然是古籍出版社引进人才时的一条“硬杠杠”。古籍出版社主攻文史方向,在招聘人才时均要求应聘人才具备文史哲专业教育背景。专业基础知识是出版社在招聘新人时考查的重要方面,一般通过闭卷笔试完成考查。

“转企改制后,古籍出版社结合专业要求和行业要求,更需要复合型人才。过往对于案头基本功的要求仅仅是专业基础,如今出版社从策划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开拓意识等行业要求方面,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凤凰出版社社长姜小青告诉记者。黄山书社社长任耕耘也表示,企业发展与时俱进,古籍出版社对编辑人才的需求有所变化。过去,出版社关注更多的是编辑的专业背景和勤奋踏实的工作精神。现在,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更高更综合,需要编辑还具备较高的项目运作和市场感知能力,熟悉新技术新工艺等。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出版社实际需求仍有距离,出版社对于高校专业教育的期盼还有很多。任耕耘希望高校人才培养能够有所突破:高度专业化的出版业需要具备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编辑,很多毕业生这方面能力亟须提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版从业者要了解传播规律,具备一定传播学知识,希望高校强化学生传播学方面的素质教育。

      出版社实践 坚守入职培训与导师制

      在转企改制初期,一些古籍出版社一时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形势,出现过古籍整理出版选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的情况。这样的做法丢失了自身传统优势。走过一些弯路后,如今古籍出版社多回归专业、坚守传统,在古籍编辑人才培养上,也传承或恢复了一些好的做法。

      面对来稿质量普遍下降的状况,古籍出版社多从专业角度考量,更加强调校对队伍辅助编辑工作的重要性。文物出版社等专业社甚至聘用硕士生担任校对。新人入职后先到出版社校对岗位实习,这一传统被古籍出版社传承下来。记者了解到,岳麓书社要求新人入职后在校对岗位工作一年,并在进入编辑岗位前对新人的基本功情况进行考查。

      “新编辑在最初编辑图书时,要由老编辑负责审阅,图书责任编辑一栏署新老编辑两人名字,老编辑和新编辑共同承担责任。”姜小青如是介绍凤凰出版社在“传帮带”方面的制度安排。导师制的“传帮带”在很多古籍出版社得以延续。岳麓书社总编辑曾德明如今负责带两名新编辑。“在与新编辑交流时,我既重视指导业务上的具体问题,也和他们探讨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的指导。”曾德明表示。

      “今年中华书局新员工入职培训时间将从3个月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新人将有更多时间熟悉出版流程,接受完整的基础训练。入职培训时间的延长正是中华书局优良传统的回归。”中华书局人力资源部主任许荣告诉记者,新人入职后要参加社内日常培训、集团培训和总局举办的行业培训。

      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14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即将举办。此前举办的13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了170余场专题讲座,培训学员近1100人次。培训班上,新编辑通过聆听专家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开阔了眼界,进而了解了行业整体形势。不少出版社对今年的培训班翘首以待。

      行业期待 与高校定向培养人才

      让新人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正成为出版社锻炼新人的重要手段。“在刚入职时,我得到李解民、柳宪、凌金兰等老编辑的点拨,编稿时提出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讲解后,收获和提升比较大。”让已在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工作5年的青年编辑李爽感触颇深的是,新人只有通过长期实践,才能对古籍整理的体例、原则有所把握。尤其是在共同参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时,新人与老编辑进行对照,一起探讨问题,学会思考,取得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采访中,一些出版人谈到高校毕业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时直摇头,认为如今新人对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献身精神不够。为留住热爱古籍出版的优秀人才,一些出版社对于新人入职后的学历教育给予一定经济支持。例如,凤凰出版社的编辑在工作3年后,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均可在职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相关费用的90%由出版社支付。目前就有一位编辑正在博士流动站学习。

      除了出版专业图书,如今古籍出版社还适应传统文化热的形势开发普及读物。由于这两类图书属性不同,如果按照同一标准考核,会对其中一个方向的编辑不公平。任耕耘告诉记者,黄山书社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双轨制考核机制:根据图书入选重点规划或获奖的分量,专业图书编辑按照责编的重点书字数兑现奖金,大众图书编辑按照图书赢利兑现奖金,保证专业图书编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低于大众图书编辑。这样不仅给编辑提供了两个可选择的通道,也兼顾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除了顺应新形势进行制度创新,出版社越发关注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出版社等单位的社会需求脱节。古籍整理不被视为学术成果,这样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影响了对出版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改变这样的现状,从源头开始培养人才越发受到行业重视。姜小青表示,出版社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是个人才培养的好方法,值得出版社进行探索。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出版社实习,可以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的要求与规范。这样的人才在应聘时也更受出版单位欢迎。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古籍出版社需要兼具产业化理念与专业化知识的人才。为此,行业需要建立起短期培训、项目培养、专业培养相结合,有传承有创新的古籍人才培养机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出版业内相关单位正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推进古籍出版专业人才的学位培养,旨在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家团队,提高人才的专业培养水准。 ()((《》((()0()李明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