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南大最新研究成 揭示遗传突变重要分子机制

18.07.2015  16:08

      中国江苏网7月18日讯  (通讯员  王龙  黄驹  王叶菲  记者  罗鹏)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田大成教授所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拟南芥、水稻等自花传粉植物,构建了来自相同遗传背景的、经历一次减数分裂的纯合体、杂合体(F1)及其分离世代(F2到F4),进而测序检测遗传突变的发生。记者今日获悉,该成果《Parent-progeny  sequencing  indicates  higher  mutation  rates  in  heterozygotes》(亲子测序显示杂合体有较高突变率)于7月16日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Nature》在线发表,论文的第一单位并且通讯单位都是南京大学。

      杂合现象是指生物体内来自双亲的两套同源染色体存在一定差异的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也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双亲染色体间会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可遗传突变发生的关键时期,而在此过程中双亲染色体的差异对突变率究竟有何影响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田大成课题组借助二代测序技术,以拟南芥和水稻为主要实验材料,直接对亲本和子代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出了可信度极高的突变数据。通过比较杂交个体和纯合个体产生后代的突变率,发现了杂交个体的后代突变率可以达到纯合体的3倍以上。不仅如此,杂交后代中杂合区域的突变率也高于纯和区域,杂合度越高的区域发生突变的可能性也越高。研究还发现减数分裂中发生重组的断点和杂合度与突变率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暗示了重组可能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这些证据都说明了双亲染色体之间的差异可能有着潜在的促进突变作用。

    染色体差异促进突变的现象,表明了生物体的突变速率,与物种的交配方式、个体的染色体差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可能会加深对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引发癌症等恶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乃至于物种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理解。

    另外,该团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Genome  Biology  2015  16:15:  New  Phytolosist  2015  206:  1491–1502),发现了重组热点普遍存在于各个物种,但重组冷点只存在于个别物种(水稻);在某些环境胁迫条件下,重组率较正常材料有显著的提高;与其他动植物相比,蜜蜂具有非常高的重组率;高重组率区域与工蜂社会性行为相关基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等。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