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皇城遗迹为何仍盖楼 官方回应:要查档案

10.09.2015  10:56

  

  中航地块附近以皇家为卖点的开发商广告。图片源自网络

  

  大厦附近地块目前

  还在考古阶段。

  2006年考古结束之后,开始建设中航科技大厦。

  今年5月18日,扬子晚报报道了南京龙蟠中路东侧的中航科技城项目工地内发现明故宫皇城西墙遗址的消息。珍贵的明故宫遗址如何保护,引发各界关注。

  前天,此事再次发酵并引发全国关注。上海媒体“澎湃新闻”在“南京明故宫遗址遇百亿开发”的报道中称,“至少9年前南京市文物部门就在该地块内发现了明代皇宫西墙的墙基,却从未向社会公开。

  昨天,南京市文广新局回应了此次风波的多个焦点,但对于“2006年就发现皇城城垣遗迹,为何仍竖起大楼”的核心问题,仍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先看上海媒体曝光

  考古结果秘而不宣,明故宫遗址上盖楼

  前天晚上,上海媒体“澎湃新闻”刊出了一篇题为“南京明故宫遗址遇百亿开发,考古结果9年秘而不宣”的报道。

  报道称,明故宫皇宫遗址西南角40万平方米的地块上,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航科技城正在建设。

  报道写道,至少在9年前,南京市文物部门就在该地块内发现了明代皇宫西墙的墙基,却从未向社会公开过这项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未将其公布为文物。反倒是中航科技城在其官方网站中突出强调了这一点。这家房地产公司在其文案中写道,该项目是“皇城内的风水宝地”。

  再看本报5月报道

  工地里真埋着皇城西墙

  中航科技城项目位于龙蟠中路与中山东路交汇处的东南侧,今年5月,扬子晚报报道,文物部门在工地内发现了明故宫皇城城墙的遗址。

  考古部门相关人士透露,这些遗迹时代均是明代,当与明故宫相关无疑,“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与后人对皇城范围的推测,属于意料中的事。

  官方回应

  9年前有发现 到底公布过没有?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中航科技大厦项目开工前,文物部门就对这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发现了皇城城垣的遗迹。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祁海宁表示,2009年南京出版社就公开出版了《南京明故宫》一书,书中介绍了2009年以前与明故宫相关的所有考古发现。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管办副主任丁波说,“考古发掘不适用《行政许可法》和《信息公开条例》,市级文物部门只有在省级文物部门批准下,才能向社会公布。

  丁波表示,如果个人想要了解考古发掘情况,要通过省级文物部门。也就是说,在南京,就要像江苏省文物局提交申请。

  既然发现遗迹 为何还要盖楼?

  2006年文物部门就对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发现了皇城城垣的遗迹。但当时发掘的地块,现在已经建成了一座“中航科技大厦”。在昨天发布会现场,有媒体追问,为什么当时发现的遗迹用来盖房子,而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对此,南京市文广新局表示,9年前遗迹怎么处理的,要查找档案记录。对于有没有召开专家论证,又是怎么论证的,该局人士表示无法在现场答复。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还联系了南京市规划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一项目涉及多个部门,接下来会由市里牵头做出一个说明。截至记者发稿,相关部门还没有发布关于相关的说明。

  附近地块怎么办

  考古没结束,已提出原址保护墙基涵洞

  可能存在的明皇城西墙,已经被大楼压在身下,那么附近地块怎么办?昨天下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现场,发现地块内一片平静,没有考古迹象也没有开工迹象。地块周围严丝合缝地包裹着铁皮围挡,保安人员禁止外人入内。

  附近地块还在考古

  南京市文广新局介绍,目前该地块的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虽然得到极有可能是皇城西墙的遗址等发现,但要把皇城西墙和南墙的拐点找到,才能把‘极有可能’变成‘确信’。

  2013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就进场勘探。研究所副研究员、该地块考古项目领队岳涌告诉记者,此次发掘的重点目的,是找到皇城西侧城墙的走向,重新确定已经消失城墙的位置,所以选择重点区域进行。

  要原址保护西墙墙基

  岳涌介绍,截至目前,考古共发现20多处遗迹,文物部门已经向开发商提出原址保护其中的4个遗址。

  首先是明代皇城西墙的墙基。这段墙基长度约有150多米左右,宽度在8至12米,内部以一层夯土、一层碎砖的叠加形式,逐层夯筑。“这个建筑特点与我们其他发现的明故宫城垣吻合,所以我们认为极有可能就是皇城的西墙。

  发现皇城“用水干道

  这段城墙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涵洞。“根据研究得出的明故宫复原图,皇城西墙内就是宦官所在的‘宫内诸监’。当年这些紫禁城里的服务人员就可能通过这个涵洞,获得生活用水。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涵洞的两侧找到了相互连接的明沟与蓄水池遗迹,而且蓄水池位于疑似皇城的西墙之内,可见这些遗址相互构成一套完整的取水系统。

  考古人员发现两座明代的古井,有完整的井栏,应该是皇宫内用的井。

  此外,地块内还发现了一座南朝时的砖井。这个井是七边形的,底部铺着木板。

  有此一问

  发现20多处遗迹,为何只保护4个?

  皇城西墙墙基等4个遗迹,已经向开发商正式提出保护,但具体如何保护还没有确定。“关键是原址还是迁移保护,根据规划图,有些遗迹在楼宇之间,比如古井,就有条件原址保护。”岳涌告诉记者,文物部门提出原址保护,但最终确定保护方式还需要规划等各部门共同确定方案。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现了的遗迹共有20多处,但目前提出保护的只有4处,为什么有的遗迹不会保护呢?岳涌告诉记者,“这个地块此前是厂房,历年来不断有人盖房子,明代的地层比较浅,所以容易受到破坏,而考古是2000年后才进行的。所以我们现在再找到这些遗迹时,已经残破不堪,保存下来的价值不大。

  多说1句

  要查档案无法答复

  宝马案教训还不够?

  前有宝马案,后有明皇城。宝马案自不必说,本报9月8日A2版的“扬子今日谈”栏目,已经点出了相关部门在处理公众事件方面的不足。再看“明皇城事件”,梳理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和晚上“@南京发布”微博通报的重点:文物部门没有对考古结果9年秘而不宣;中航相关地块目前仍在考古,而且还有所发现并提出了保护要求。

  然而,对于公众最关心的既然9年前已经发现了遗迹,为何仍然盖起高楼一事,文广新局的回复却是要回去查档案,当年论证的过程无法在现场答复……要知道,这个问题是记者肯定会问的,如果牵涉到多个部门,那是不是应该给出一份统一的官方回复?如果这份功课没做好,那还有什么底气来开发布会?

  针对焦点事件举行新闻发布会,最终的目的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比如2006年的考古到底发现了什么,当年对这个地块的规划又是什么,盖楼到底有没有经过论证,如果有能否请出当事人详细解释。

  舆情汹涌的宝马案已经提醒相关部门,不要仅仅公布“我说了算”的结论。现在“明皇城事件”再次提醒,不要仅仅公布“我认为对”的结论。不给出让人信服的论据,反而容易让各种情绪滋生。(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