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补短板 增量提质建高地

06.02.2017  15:01

——南京人才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近年来,南京坚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人才和创业创新名城目标,以推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力度,着力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和服务环境,使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引领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本文将根据近期江苏省统计局和江苏省人才办联合发布2015年度《江苏省人才发展统计数据》(以下简称《人才数据》),作年度和省内比较分析,以揭示南京人才发展的特点与不足。

一、南京人才发展背景基础

1 、人才资源禀赋优异

南京是国家重要科研基地,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科教底蕴深厚,目前拥有高校53所,独立科研机构136个。两院院士(82人)、每万人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保持在985人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3.13件)等多项要素指标均长期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为创新驱动发展聚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要素。

2 、组织保障不断强化

南京建立健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推行了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高位衔接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密切配合、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级各单位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坚持人才优先投入,联动推进土地、财政、科技平台等要素供给向人才发展聚合,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支持人才创业创新。

3 、人才政策体系日益健全

南京以支持人才科技创业、转化成果为重点,通过出台“1+8”制度体系,实施“321计划”、“科技九条”、“创业七策”等,加大引才聚才力度,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实施《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加快人才法治化进程。在高端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探索推行柔性引才机制,得到中组部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苏南国家自助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的意见》,主动对接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建设江北新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加强人才政策配套衔接,推进优质人才资源向改革发展一线精准投放、用得其所。

二、南京人才发展特点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220.73万人,占全省的20.5%;人才贡献率达46%,较全省高出9.8个百分点。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南京人才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 、人才素质拥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南京高端人才集聚度和区域人才竞争力走在全国前列,位居江苏省辖市首位,且高端人才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末,全省44名科学院院士都集中在南京,南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6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22人,以上指标在全省比重均超过80%。南京有工程院院士3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28人,在全省比重超过60%。南京科技活动人员有20.75万人,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苏州,较第三位的无锡多了近10万人。全市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有8.12万人年,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苏州,较第三位的无锡多了1.89万人年。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南京有251.97人,居全省第一。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南京为178.51人年,位居全省第二,仅比苏州179.05人年略少。可见,南京高端人才聚集度在全省拥有绝对领先地位,科技活动人员规模大,人才素质优势明显。

 

2 、人才引进重“”更重“

全市统筹推进各类重点人才工程,人才引进不仅数量持续增加,而且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使南京高层次人才比重持续提升。至2015年底,南京拥有高层次人才22.96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为10.4%,比2014年又提升1.0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南京市域共引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累计303人,比上年增加45人;江苏省“双创”团队60个,比上年增加11个;“江苏特聘教授”169人,比上年增加30人。以上指标近两年来均居全省首位。2015年,南京“全省资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5101人,比上年增加1232人,超过苏州跃居全省第一。“321计划”累计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752名,吸引348名高校院所和外省市“千人计划”专家在宁开展科技创业。

3 、人才培养紧贴经济社会需求

全市聚焦“五型经济”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经济社会领域的紧缺人才需求,不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2015年,南京以下人才培养指标均位于全省第一: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2723人,“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265项,比上年增加96项;“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资金达2268万元,比上年增加536万元;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334项,选拔培养人才2621人;卫生高层次人才“六个一工程”培养对象262人;实施“科教兴卫工程”选拔培养医学领军人才30人、重点人才94人;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育工程”累计选拔培养对象17人。2015年,第一期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共培育206人,居全省第二,其中:省科技企业家123人,市科技企业家83人。

4 、人才使用凸显优势转化

南京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强化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的对接和转化。2015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48人,累计选聘产业教授513人,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首位。南京2015年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2.63亿元,比上年增加1.55亿元,占全省资金比重提高8.0个百分点,达17.2%;累计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20.66亿元。上述两个指标也均居全省第一。南京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项,位列全省第二,比上年数量翻一倍;累计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0项,位列全省第三。以上两项指标均与第一二名差距很小。

三、南京人才发展短板

1 、人才投入相对不足

南京坚持人才优先投入,联动推进土地、财政、科技平台等要素供给向人才发展聚合,广泛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支持人才创业创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99%,该比重多年来始终位居全省首位;人力资本投资1378.20亿元,比上年增加130.01亿元,近三年增幅均在10%以上。但是南京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仅为14.18%,在全省排名第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且与《南京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21%的目标尚远。此外,苏州公共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88.23亿元,比南京多36.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较南京高0.5个百分点;全省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占比为18.0%,较南京高出1.0个百分点。

2 、创业载体和企业载体短板多

人才数据》中把人才载体分为企业创新载体、事业创新载体和创业载体三类。从数据结果看,南京的事业创新载体优势明显,企业创新载体和创业载体建设喜忧参半。如,南京的普通高等院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院校),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联盟,省级以上工程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含国家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企业孵化器数量及场地面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指标均在全省排名第一,且数量遥遥领先。但是南京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企业创新载体)、省级以上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数(创业载体)在全省排名靠后。南京规上工业企业仅有2716家,比2014年减少35家,位列全省第十位,远远低于苏州的10062家,南通5006家,无锡4989家。南京省级以上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园仅2家,全省排名第七,而无锡有12家,苏州9家,常州8家。此外,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企业院士工作站(以上为企业创新载体)、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以上为创业载体)数量和苏州差距大。

3 、人才效能与苏州差距拉大,且有其他城市赶超

南京人才资源整体优势明显,但近年来人才效能水平不高,与苏州差距拉大,且有其他城市赶超。《人才数据》显示,南京人才效能各项指标中没有排名第一的指标。2015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919亿元,苏州为13962亿元,无锡为6211亿元,南通为6048亿元。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速度大幅降低,在全省位次下降,排第四位,首次被南通赶超。与苏州的差距由2014年的7904亿元拉大为2015年的8043亿元。2015年,南京与苏州PTC国际专利申请量差距加大,南京为271件,与苏州的908件相比,少637件,而2014年差距为402件;2015年南通为380件,首次超过南京。南京专利授权数、累计有效发明专利数位居全省第二,而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数量近年来在全省排名一直在六七名。2015年,南京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为650项,比2014年减少90项,苏州为3477项,泰州为789项(首次超过南京)。南京高质量专利多,但新产品少,反映出南京人才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人才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对策与建议

依据《南京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应明确南京人才发展在全国、全省战略布局中自身应有的格局和地位,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构筑一个人才高地、三个“人才城市”、五个人才竞争力。

1 、增加人才资金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多重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交汇、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充分释放人才对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应进一步增加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其在GDP中的比重,使人力资本投资增幅不低于GDP增幅。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幅不低于公共财政支出增幅。同时,完善分类分级人才资助体系和配套资金,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

2 、补齐人才载体短板

第一,通过注入有质量、有效益的新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工业企业人才载体。同时挖掘除规上工业企业之外,新的科技研发企业载体。第二,搭建平台,加强校企交流,引导校企合作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深化院士人才结对培养工作,引导院士指导帮助人才创业创新,搭好并利用好人才载体。第三,借助江北新区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契机,推动人才要素优先投入、人才载体优先配置、人才改革优先试验,支持江北新区争创国家级“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基地,强化南京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3 、进一步促进人才要素转化

把人才提质增效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不断增强人才结构同产业结构、人才效能同城市功能的融合度,全面提高人才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着力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绝大部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源于校企合作,政府应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同时发挥政府为成果转化牵线搭桥的作用。

 

(撰稿人: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