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发展改革委七举措推动现代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14.03.2016  18:25

  2016年,扬州市发展改革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量质并举、融合创新,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做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力争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1%。

  一、把握“十三五”创新发展路径,促进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贯彻市委六届十次会会精神,牢牢把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扬州”主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十三五”服务业发展新目标,提出新举措。结合各地服务业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完善任务分解和目标考核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动服务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提质发展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各类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争创发展新优势。

  二、量质并举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支撑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优化年”部署,推进4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工,其中现代服务业和旅游项目比重超过60%,重点推动百亿级江都金鹰新城市中心项目和一批50亿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步伐。强化申报组织和对接,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十三五”省级重大项目库。开展2016年度拟开工项目和待竣工投运项目调研,加强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开工和达效进程。推动市级重大项目库分级管理,加强月度监测和季度督查,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

  三、多层面推进企业培育工作,提升扬州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继续实施服务业品牌标准化计划,壮大我市服务业驰名和著名商标队伍,推动服务业企业品牌价值和服务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力度,继续壮大省级创新示范企业队伍。启动第二批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申报工作,遴选优秀企业申报省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推进物流企业创A工作,力争2016年度新增3家A级物流企业。会同市统计局发布2015年度市级服务业30强企业和主要行业10强企业名录。

  四、打造星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依托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星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组织申报工作。围绕新兴业态开展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工作,进一步壮大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组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省“生产性服务业百区提升工程”。以集聚区为载体推动招商选资工作,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向专业化集聚区集聚。

  五、把握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扩张和质态提升并重。放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流业、金融业等优势产业,提升创意设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检验检测认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等短板产业,确保年度生产性服务业增速高于服务业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二是继续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百千”工程。贯彻《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继续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百千”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显著创新能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支撑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加速壮大。

  六、把握消费升级驱动路径,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精细化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新近出台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意见,牵头推动出台我市实施方案。一是以消费升级为引领深度开发生活性服务市场。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合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文化旅游业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完善全市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健康养老服务业设立“长三角区域健康服务业”专家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商贸服务业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服务质量为本显著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鼓励通过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运用新理念和新技术,促进以“春字号”为代表的扬州传统生活性服务品牌焕发新生机,实现服务质量和服务品牌双提升。

  七、提供产业发展全要素支撑,营造现代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资金要素方面,做好2015年度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发放和管理工作,确保引导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强化资金绩效评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适时启动2016年度市级引导资金申报工作。做好服务业专项、物流专项等上级引导资金的申报工作。用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为扬州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人才要素方面,组织实施服务业“英才培育计划”和培育服务业企业“创新团队”,申报省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加快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型、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筹备建设1个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用好行业协会渠道,开展协会内部和行业内企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土地要素方面,会同国土部门用好《江苏省支持和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计划暂行办法》,保障我市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出台利用存量房地资源发展健康和养老产业政府会议纪要,推动我市健康和养老产业项目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