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反腐纪实《追问》为何引发不断的追问?

04.08.2017  09:25

本报记者 孙劲松

  反腐纪实《追问》自出版以来,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并持续占据新书热销榜,截至目前,销售量已逼近百万册。

  除了反腐的热点题材,《追问》更具直击心灵的震撼。

  作者丁捷有着知名作家和纪委书记双重身份。近日,围绕《追问》,记者对丁捷展开了一连串的追问。

   文学才华与社会担当的最佳结合

  记者:在我们的印象里,丁先生似乎是一位青春文学类作家。数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亢奋》,刻画的是某城市文化集团一群浮躁的精英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挥霍青春、爱情、才干和人生。紧接着,您又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依偎》。这次是什么触动你要写这样一部反差特别大,让人看了之后没有“亢奋”、只有沉思的纪实性反腐作品呢?

  丁捷:写作者都是在情感情绪在某一方面最饱满最冲动,在这个方面获得了灵感和创作的欲望的时候,想通过写作抒发自己内心的最迫切的诉求。

  这三四年,我在和出事官员打交道以及亲自办理案件的过程中,觉得有话要说,所以我在两年前开始酝酿和消化材料,决定写一本真正能够揭示我们这一代问题落马官员的成长经历和内心问题的书。

  2005年至2008年,我前往伊犁援疆。回来后的几年,我总感觉当时的干部状态不大对,至少是比较“活跃”的那一批干部是不正常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天翼有部小说《华威先生》,写国民党政府官员华威整天忙碌于开会、演说、吃饭。而在前些年,一些干部不就是这样吗?他们过的就是和华威一样的生活,甚至一些干部过着声色犬马、醉生梦死的日子。

  2010年,我出版的《亢奋》一书,就是描绘我所看到的荒诞现实。当然,作家的思想是非常绵弱的。书中人物的结局将何去何从,我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他们病得很重,他们的结局如何,《亢奋》中没有解决。紧接着的《依偎》也没有回答。作家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追问》是对《亢奋》的进一步深挖,是为扒开这个时代伪精英的画皮,曝光他们心灵的病灶。

  《追问》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文学才华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把我的工作积累,阅历和体会都化成感性的文字。某种方面来说,这是个人文学才华与社会担当的最佳结合,通过文学手段把我纪检的责任、职责和我工作的经验放大了,所以我感到特别欣慰。

  尽管创作过程很苦,但是我看到读者这么热情,关注这么高,我觉得我的文学才华第一次不仅仅是为我个人所用,不仅仅是为我个人的那一点点小情怀服务,而是为一个更广大的群体和更博大的情怀所用。

   以严肃之心写就这部作品

  记者:反腐败是关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政权存废的大问题,也是大难题。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长久持续的反腐斗争,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相关文学影视类作品也掀起了反腐题材的新高潮。你觉得,《追问》能够脱颖而出,相比而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丁捷:反腐败与腐败的话题能够引起最大面积的关注,其实就是老百姓在关注国家,党和民族的命运,是一种群众深度参与到我们党的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伟大事业的表现。

  相比而言,反腐新闻报道真实却过于简单,而反腐小说精彩却容易滑向娱乐,因此我选择了纪实文学这一体裁,以文学的手段来呈现真实。

  纪实文学不是新闻报道,不是案例直叙。严肃的文学细节刻画和典型性处理,是为了聚焦人心和人性,而不是为了故事化的猎奇。

  选材上,我只对应事,不对应人,事情为人物形象的丰满化服务,努力使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代表性、概括性,以严肃之心写就这部作品。我的切入点是挖掘各类涉案官员浑浊的内心世界发展,还原其精神裂变的路径。

  这种内在蜕变,往往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用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来演绎,需要设计生动的人生行为来表达,需要一种“文学的真实”,需要一种让广大读者感到亲切的文字力量。

  我写《追问》就是从作家角度探寻人性的幽暗与复杂,以文学形式再现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

   一定经历了心灵上的纠结

  记者:看完《追问》,原本“深得民心”的官员最后沦为阶下囚,我们不禁会“追问”:为什么坚持当一名好官如此之难?为什么“由好变坏”如此之简单?

  丁捷:关于道德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始终面对的。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多“显而易见”的诱惑,可是考验始终存在。所谓“三观正”,也就是在一个个道德的边界时,才会真的显现。

  人总是有两面性的,落马的官员更是有着“两面人生”。

  人前,他们是一身正气、公正无私、两袖清风、勤政务实的人民公仆。《追问》中的贪腐官员,有的称自小“穷怕了”,比如《危情记》的副市长;有的从小衣食无忧,比如《最后的华尔兹》中附庸风雅的行长。但是,他们都曾洁身自好,犹如莲之高雅;也曾谨言慎行,坚决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更曾一心为公,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分毫不差地用在人民身上,主政一方政绩赫赫。可以说,他们曾经都是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人后,他们是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婪成性、懒政怠政的人民公敌。诱惑就像伊甸园的禁果,特别对于久居高位、政绩突出的高级干部来说,一旦出现轻微的精神空虚和道德信仰缺失,居功自傲和恃才自矜便随之而来,贪腐便如崩溃的堤坝,迅速从“有底线到毫无底线,从被迫接受到四处伸手”。同时,面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纸醉金迷”的环境,生活腐化成为了贪腐官员们的“标配”,《追问》中的官员几乎全部与女性有纠葛,家外之“”成为了贪腐官员们进一步走向深渊、更加肆无忌惮的重要导火索。

  就像飞机坠落一样,没有哪个落马官员是一下子栽倒的,不存在突然翻车,或者一时糊涂,必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一定经历了心灵上的纠结、矛盾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