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出门去!京城学生走出教室去京外“上课”

27.04.2015  16:37

  

  学生走进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实验室参观学习。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学生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了解汽车质量检验的相关知识。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春天来了,学生们不仅开始踏青郊游,连上课也搬出了教室,北京各大名胜古迹、博物馆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些学校甚至将课堂搬到京外。

  记者了解到,4月以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北京京源学校、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等部分学校带领学生出京“上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国际部主管校长王红军表示,修学旅行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在游学的过程中学生能亲自感受曾经在书本上读到的名胜古迹,去体会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的不同生活方式。

   ■ 新闻背景

  2014年秋季新学期,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4-2015学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对“校外学习”的课时有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互动课程,要求各学校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把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玩中学”、“做中学”。

     学生策划春天里的“逃跑

  “盼望着,盼望着,考试走了,小学段来了!在一个多月的繁忙学习之后,我们集体策划了一场春天里的‘逃跑’。”这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国际部学生游学出发前的一段感言。

  4月19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国际部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兵分六路踏上了他们的修学旅行。该校国际部学术中心主任田红带领27名学生走的是“西安-延安”这条线路,在这条线路上,学生先后参观了兵马俑;游览了黄帝陵、轩辕庙与母亲河黄河;还去了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待过的梁家河村。田红说,此次游学一共设计了六条路线,然后由学生按照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自己选择想去的路线。

  而在4月初,北京市京源学校除了初三、高三两个毕业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年级的学生也来了一趟京外求学路,分别去了云南、四川、江苏等数个省市。

   多校设置专门课程安排学生外出

  据悉,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类似的实践课程。据记者了解,北京市从2008年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至今已覆盖数百家大课堂资源单位,涵盖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学校纷纷将课堂搬出了教室。

  如京源学校从2014年开始,尝试合理统筹节假日,开发“第三学期”课程,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和人文考察活动,今年是第二期。

  北京第三十五中学从去年开始,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另外开设了两个“小学段”,第一学期的“小学段”安排学生在北京内进行实践活动,第二学期的“小学段”则安排学生到祖国各地进行实践活动。

  北京古城中学的学生则要学习一门特殊的课程,这门课程每天、每周以及寒暑假都在开设,近则在本区内,远则到世界各地,这就是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古城中学校长李先平表示,石景山区的工厂、企业;北京市的故宫、长城、博物馆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景点,都成为了学生们的实践课堂。

  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去京外上课的学校还为数不多,“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一位中学校长表示,他们曾经也向区教委申请过去京外进行实践教育,但没有获得批准,只能在京内的郊区进行。

    ■ 释疑

     实践课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Q如何保证修学旅行不会成为一种变相的旅游?

  田红:高中都会有研究性学习,学校就把修学旅行跟“小学段”结合起来,在游学之前,每个小组都已定好课题,小组的指导老师也会给学生定好研究方向。另外,学校每天晚上都会让学生写每天游学的总结,布置第二天的任务。游学结束后,学生还要进行全过程的结题报告。当然,修学旅行中老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

  李先平:这种实践课不是简单的远足游玩,也不是单纯的开阔眼界,学生每到一处都是有目的的,都要事先制订任务计划书,实践后还要进行总结。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它是需要载体来实现的,组织活动的每一次过程都是教育的过程。

   学生在行走中认识社会

  Q外出游学到底带给学生什么好处?

  白宏宽(京源学校校长):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社会,学会带着责任感投入学习和工作。另外,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社会,不断拓宽事业进而胸怀天下。

   ■ 学生故事

     在校外实践课感受草原文化

  ●汤欣丽,北京市古城中学高三(2)班学生

  去年7月,我跟同学们去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进行校外实践课,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草原的敬酒文化。敬酒是蒙古人为活跃宴会或招待仪式的气氛、巩固人际交往时的常用恭敬礼仪,用左手无名指蘸酒三次,第一次敬天,第二次敬地,第三次敬祖先。这个看似很简单的仪式,却包含了草原人民对大自然给予的感谢,对客人的尊敬和对先人的悼念,体现了草原人民的淳朴。

  随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达理湖。如果说这两天的参观是为了了解自然的神奇,那么穿插在这两天中的食宿则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了草原文化,住蒙古包、开篝火晚会、吃烤全羊、吃涮羊肉……每一个行程都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独特的魅力。

  除了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外,还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仅仅是两天我们就有些不适应,可是在那儿工作的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却在那里坚持了数年。这些驻扎在当地的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的严谨、吃苦耐劳的态度,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哪怕只做到他们的70%,各种问题就会少很多。(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