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江苏省卫计委启动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
(扬子晚报:2015-09-12)
我们生活中难免遇上家人或他人的意外伤害事件,遭遇了意外伤害后,在向专业救援机构发出紧急求救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所准备,积极地应对。今天是世界急救日,记者从江苏省卫计委获悉,为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应急救护能力,省卫生计生委、省红十字会定于2016-2020年全面实施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包括启动实施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卫生应急体验馆、公共场所设置AED机和卫生应急志愿者招募等系列活动。
普及自救互救:到2020年培训人口占比15%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已连续4年将“新增应急救护培训100万人以上”列入保障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之一。项目计划到2020年,力争使全省接受应急救护培训的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5%的目标。百万培训项目由省红十字会牵头,多部门配合实施,面向重点人群,扎实推动急救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高危行业,提高广大师生、社区干部群众、党政机关公务员、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应急意识和急救能力。截至2014年底,江苏全省共培训救护员44.22万名、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达到282.92万人。2006年至今,已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941.17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11.77%,位居全国之首。
根据相关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应支持红十字会依托志愿人员建立各类救援队伍,强化培训演练,提高民间救援的专业化水平;在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持续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推广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逐步构建与政府应急体系联动的群众性自救互救安全网络。从2015年开始,省卫卫计委将从卫生应急队伍自身抓起,省级卫生应急所有的培训项目,都开设CPR(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操作使用课程,要求卫生应急人员人人参与,个个过关。
据卫计委应急办工作人员介绍,自救互救培训项目分为应急救护师资培训、救护员培训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由省红十字会、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应急救护师资培训。每年举办相应班次的应急救护师资初训班和复训班,培养救护师资。培训对象以医务人员、急救机构等群体为主。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会同当地红十字会开展救护员培训,采取培训与考证分离的方式,由当地红十字会组织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颁发《红十字救护员证》。培训对象为医务人员、警察、教师、公交车司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及自愿参加救护员培训的公众。在省、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专家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结合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基层卫生人才“百千万”提升计划及“强基工程”、免费培训基层人员、基层医务人员实用技能进修及全科医生培训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开展普及性救护培训,培训对象为社会大众及基层医务人员。
建立应急体验馆:模拟意外事故学自救互救
据了解,卫生计生系统正探索依托南京市、镇江市急救中心(120)建设卫生应急/急救体验馆,目前,镇江市急救科技体验馆(江苏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已正式开馆,不少市民都前往体验馆,切身体验急救设备,同时镇江市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向市民示范部分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省红十字会也已开始在社区设置“博爱之家红十字生命救护体验馆”。2015年5月29日南京市鼓楼区凤凰社区生命体验馆建成开馆,该馆建筑面积240平米,包括红十字文化、自然灾害、生命健康、家庭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援救护培训、为民服务等功能。
下一阶段,卫生计生部门与红十字会将采取分级建设、属地管理共建形式推进多种模式的应急体验馆建设。有意向的市、县、社区卫生计生部门可与当地红十字会协商,共同申报,经省级部门审核同意后建设体验馆。建成后经省级评估达到建设标准的,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每个体验馆一定经费支持,并与红十字联合挂牌。
卫计委应急办工作人员介绍说,体验馆主要功能包括,免费供公众体验,观看急救宣传片,参观急救设备、器材,发放《急救知识手册》,学习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互动体验区模拟意外事故、灾害避险中的包括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AED机使用等紧急救援技术和知识。
争取黄金抢救期: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机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可发生于原来有或无心脏病的患者中,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91%以上的心源性猝死是心律失常(室颤/无脉室速)所致。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手段是电击除颤(AED),而CPR(徒手心肺复苏)能延长室颤持续的时间,为争取AED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差。针对心源性猝死,AHA(美国心脏学会)提出著名的生存链学说,即早呼救、早CPR、早AED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对于一个典型的心源性猝死,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CPR(徒手心肺复苏),3-5分钟内实施AED电击治疗,可使其存活率达到49%-75%。故救治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手段是早期实施CPR与AED除颤。最理想的是公众在现场实施AED除颤,最好的办法是借鉴美国的经验实施公众电除颤计划(PAD)。PAD是指推广在公共场所安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急救人员接受培训从而成为能随时使用AED的现场急救者的AED普及教育活动。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猝死约120万人,居全球第一,而90%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其中心脏性猝死的抢救存活率不足1%,远低于普通民众救护知识掌握率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率高的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一方面公众场所配置AED自动除颤仪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公众对心肺复苏、AED体外自动除颤仪使用技能等急救知识的缺乏了解、掌握,导致现场能够及时为患者实施抢救的不到1%,这样就错过了前3至5分钟的黄金抢救期。目前在各地的急救中心及经过美国心脏学会认证的培训机构均有课程教授AED的使用,但经美国心脏学会(AHA)认证及开设培训课程的机构江苏省目前有下列5家: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镇江市120急救中心、苏州市立医院。
据卫计委工作人员介绍,省卫生计生委、省红十字会计划将联合启动公共场所设置AED机项目,在省及13个地市的政务中心大厅设置AED机,招募志愿者,开展心肺复苏、AED使用技能等急救知识培训。另外,拟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协作,在机场设置AED机,并对机场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AED使用技能等急救知识培训。
招募应急志愿者:使用“互联网+”技术应急
为了有效预防和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卫生计生部门依托红十字会招募志愿者,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增强社会公众卫生应急能力。推动专业卫生应急机构与企业卫生应急队伍、应急志愿行动协调机构协商,制定各自分工及彼此合作预案,开展联合培训、演练。建立一整套参与卫生应急活动资格的认证体系,招募过程中注重吸收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参与,确保社区、企业与社会力量具有参与卫生应急管理所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卫计委工作人员还表示,他们还将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为志愿者服务与社会力量参与注入新活力。依托“互联网+”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网站、自助服务终端、手机APP等人性化便捷式信息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展网上服务咨询、服务热线、现场自助查询等系统功能,构建网络服务、热线服务(12320等热线)和现场服务“三位一体”的高效服务体系。比如,依托APP手机软件,与公益社会组织共同发起推出卫生应急互助项目(只要是有意愿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实名注册,在手机上下载软件,承接他人发布的求助任务或自己发布求助任务),经过培训,承担卫生应急志愿者;比如,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院外院内卫生应急服务水平。突发状况的病人刚上救护车,120急救人员就立刻把患者的相关情况传输到送达或者转运医院的急诊科,医院急诊室马上作出医学分析和判断,人还没到医院,相关的处置措施已经准备好,病人一到急诊室就可以开展最快的救治。遇有车祸等紧急状况却无法赶到大医院时,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120智能急救系统,得到妥善、有效的应急处置或指导。另外还可以开展远程实时心电监控项目(节约医疗费用、保障用药安全、方便患者、制定预防策略)。
2015年“世界急救日”的主题是:急救与老龄化人群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 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在这一天都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宣传和推动应急救护工作。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日常生活中意外或暴力行为,而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约为上述人数的100倍~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因各种原因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传统救护方式处理紧急危重病人时,一般是对伤口临时做止血和包扎等简单处理,在这之后再将病人送到医院,由医师给予诊断、处理。在救护现场,面对呼吸心跳骤停、双目紧闭、奄奄一息的亲人,没有急救技能的人常常一筹莫展。在遇到意外伤害时,自救或救人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事发最初的4分钟时间,俗称“黄金4分钟”,待救护车来到现场时,许多鲜活的生命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终生遗憾。现代救护理念是立足于“第一时间”(4分钟以内)的紧急抢救,紧急抢救就是要突出一个“早”字。具备了急救技能的“现场第一目击人”,通过对受害者实施初步急救措施,完全有可能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如果再辅以现代化专业急救救援系统的继续救治,大量的受害者就完全可以抢得生还机会。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几次大的灾害在在全世界各国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使得“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个角度来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更是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
(记者 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