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秋粮收购呈现四大特点

27.11.2015  09:51

  自11月初秋粮收购开秤以来,南通各级粮食部门加强收购管理,主动服务农民,严格执行政策,维护市场稳定,极尽所能满足农民售粮需要。目前,全市共有19个委托收储库点参与粳稻“托市”收购,从今年的秋粮收购情况来看,出现了四大新特点。

  一是阴雨连绵导致进度缓慢。至11月25日,全市累计收购粳稻78871吨,较上年同期减少71050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粳稻38371吨(其中收购“托市”粳稻12519吨),其他社会主体收购粳稻40500吨。收购缓慢主要是由于今年收割开始后连续阴雨,影响收割进度,到目前为止,如东、如皋等主产区仍有约15%左右的稻谷没有收割,上市的商品稻谷数量相应减少。11月24日的大风致使10%的在田稻谷出现了倒伏,可能在质量上有所影响。

  二是价格低迷收益不减反增。虽然今年国家出台的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公斤3.10元,维持去年水平,但由于天气原因,农民收获的稻谷水份普遍超标,前期收割的稻谷中有很大一部分难以达到国家收购标准,而大米市场销售价格连续下行,也导致社会主体只能低收低出,该市社会主体收购一般以大米价格作为参照开展收购,从开秤的每公斤大米4元下跌到目前的3.80元(折合稻谷约2.7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低0.30元左右。但南粳9108、5055等优质品种的大米收购价格每公斤达到了4.20元(折合稻谷每公斤3元左右),要比普通品种高0.40元左右,真正的体现了优质优价。虽然市场价格低迷,但由于今年农资成本有所下降,单产有所提高,种粮组织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受到影响,据了解“全产业链联盟”主体全年每亩约有300元以上的收益,比上年要多100多元,管理较好的种粮经济组织最高的达到了每亩500元的收益。

  三是烘干助力服务作用明显。为了适应粮食规模种植的需要,该市加强了对粮食烘干中心的建设,2013年以来共建设粮食烘干中心88个,增加烘干能力4000多吨,加上粮食部门自主建设的1000吨烘干能力,全市现有烘干能力已经达到5000多吨。今年的收割后的稻谷水分大大超标,各烘干中心开足马力,24小时不间断烘干,极大的减少了潮粮损失。如皋、如东、通州三地粮食部门对种粮经济组织实行预约烘干服务,已经烘干稻谷1万多吨。社会烘干主体除了烘干自主种植的稻谷外也开展了对外服务,有效的解决了种粮大户没有晒场的难题。

  四是政府重视市场秩序平稳。今年南通市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秋粮收购工作。11月7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下达以后,张国华市长、赵闻斌副市长批示要求市粮食局、各县(市区)政府按照省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落实,杜绝卖粮难情况的发生,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门部署,赵闻斌副市长带队到产粮区进行了督导,各地政府积极按照省市要求进行了全面的落实。从目前的收购市场来看,托市收购价格为每公斤3.10元,入库水分控制在14.5—15.5%之间,出糙基本在三等以上。各收购主体也自觉执行收购政策,主动服务售粮农民,将水分、谷外糙超标的稻谷按照市场价进行收购、加工、出售。市粮食局派出了5个督查组,加大了收购市场检查力度,规范市场收购行为,保障了农民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