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门创新突破构筑人才新高地

29.11.2015  16:07

  中国江苏网11月29日讯 (通讯员俞新美赵永伟)2015中国(江苏)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大会将于明天启动,海门作为分会场,承接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千人、万人计划”主题系列活动高端装备制造专场,这也是海门连续第4年承办省级以上高规格科技人才大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人才盛会让致力推动‘人才强市’的海门,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海门市委书记姜龙说,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整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发展的能级和活力。

  海门人才办公室的统计数据为此佐证:截至目前,海门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其中国家、省级各类人才计划资助对象120余人。引进中科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顶尖人才24名;入选省“双创”人才19名,省“双创团队”2个,省“双创博士”23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2人,省产业教授4人,省市科技企业家培养对象30人,江苏省友谊奖获得者1人。

  近三年,通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促成逾300个高新技术项目落户,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7%,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3%,“双新”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引擎。

  构筑人才高地,海门着力在人才集聚提速、培育提质、服务提效上创新突破。

  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特色产业,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发,放大“聚才”效应。如围绕工业机器人产业,为振康公司引进了以西安微电机研究所、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专家为核心成员的创新团队,成功推动总投资10亿元的嘉士机器人项目落户。去年,振康公司机器人核心部件RV减速机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立项资助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00万元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配套出台了《关于加快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了首期50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构建多样化的“众创空间”,使之成为人才集聚的“硅谷”。至目前,海门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5个,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省级院士、博士后、研究生工作站20家,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2家。重点打造了30万平方米省级生物医药科创园,吸引了香港浸会大学海门研究院、中国医工院海门分院等进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韩军、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魏万国先后入驻创业。引入了一期基金规模2亿元的深圳时代伯乐创业投资基金,3年内将吸引20家高科技成长型医药类项目。

  整合资源要素,引育结合,多途径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海门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的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建成一支100人左右、具有战略思维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队伍。坚持“以用为本、灵活引才”策略,将引才资源由“体制内”向“社会面”拓展,设立了“东洲伯乐奖”,对成功引荐人才来海门创新创业的,最高给予20万元奖励。从2010年起,实施“520名校揽才工程”,从985高校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100多人。积极延伸引才触角,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人才工作站,加强与欧美同学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中法青年促进会等人才团体联系,在名校聘用“招才引智大使”,建立拓展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千人计划”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顾臻等20名专家学者担任引智工作高级顾问,打造面向全球的招才引智平台。

  通过特色服务优化软环境,“拴心留才”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市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坚实支撑。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窗口”,强化“集成式”服务、“预约式”服务、“清单式”服务、“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市委常委会每年多次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常态化推行市领导“一对一”联系,科技、发改、公安等职能部门定期上门走访等制度,让各类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已建、在建人才公寓面积达40万平方米,科创园620套“精装修”人才公寓实现“拎包即住”。创新开设“东洲英才”服务绿卡,为创业人才开辟创业扶持、子女入学等“绿色通道”,定期组织人才健康体检和考察疗养等。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摄影大赛,评选表彰“科技兴市功臣”等方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尊才、爱才、用才、惜才的良好氛围。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