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二五”发展回眸

23.12.2015  11:25

  五个方面突出亮点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南通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按照“强富美高”发展定位,落实“五个迈上新台阶”重点任务和省委“八项工程”、市委“八个领先”,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创造了南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奋勇进位,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10位、第5位,2015年将超6000亿元和600亿元,税占比达83%,居苏中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交通格局呈现根本性变化

  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功能于一体的总投资150亿元的沪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总投资75亿元的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投资60亿元的临海高等级公路与投资18.3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接轨合围,南通半岛型交通圈实现环通。通洋高速公路一期通车,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G328海安段等8个项目建成通车,G345南通东绕城段等7个项目快速推进,建设改造公路干线总里程543公里,预计建成通车453公里,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4%,占全省总量的17%。长江干线太仓至南通段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竣工通航,5万吨级海轮可以全天候直达南通港,10万吨海轮可乘潮进港,20万吨海轮减载可常态化进港。总投资40亿元的连申线三级航道通航,内河运输进入万吨级水上“高速公路”时代。兴东机场国际候机楼竣工并投入使用,陆续开通韩国、日本、泰国、台湾等国际(地区)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铁路投资110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旅客发送总量达1260万人,沪通铁路开工建设,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竣工并即将通车。

  改革开放增添新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展开,80项重点改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试点。我市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准,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上升为国家级试点。我市成为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点城市。全国第一家经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确定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正式成立。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展,南通综合保税区获准设立,海安、如皋、海门经济开发区和南通高新区跻身国家级,全市国家级开发开放园区达到6个、跨江跨国(境)合作园区达到15个。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外资连年保持在20-30亿美元平台上,外经合作保持全省领先,成为江苏先行走出去试点城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及注册资本居全省前列。国有投融资平台体系基本建立,六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融资近50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项目244个,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基础支撑、战略引领、公共服务的作用。

  我市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市政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通过国家级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图为市政务中心服务窗口一角。

  江海联动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列入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同意、省政府批准设立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和省战略层面,由此推动中心城市形态由“滨江型”向“滨江临海型”拓展。洋口港、启东港获批一类开放口岸,全市一类开放口岸达到5个。洋口港区15万吨级、吕四港区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洋口港码头接卸LNG大型船舶超过100艘,我市沿海首条集装箱航线在海门港区开通。在全省率先建立沿海重点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沿江前沿区域以全市约30%的面积创造了42%的GDP、46%的财政总收入、50%的工业产值,2500平方公里沿海前沿区域投入、产出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面貌和功能显著改善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十一五”末的1.64倍,以高架为支撑的市区“102030”快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高架快速路网通车总里程达83.24公里,列全省第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市图书馆新馆、市妇幼保健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新校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南通市第二中学新校区、全民健身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批城市重大功能项目相继建成。南通大学获得博士单独授予点和自主选拔录取资格,1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所五年制高职校升格为高职院校,2所高职院校实现更名,3所中专成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全市高职院校数量在省内仅次于南京和苏州,列全省第三位。

  转型升级工程篇

  1.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比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工业。预计到2015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5.8∶49.2∶45。

  2.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35万亿元,成为省内第4家跨进“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工业技改投入占到工业投资的63%。建成船舶海工、现代家纺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海洋工程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占据全国海洋工程市场1/3份额(见上图)。

  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分别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和江苏服务业年均增速1.1个和2.7个百分点;投资年均增长33.9%,增速连续四年全省领先。

  4.利用外资总量占全省10%以上,总投资及净增资超3000万美元重大外资项目245个,其中超1亿美元项目有52个。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劳务年均分别增长30%和16%。其中,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额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服务外包执行额累计达212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

  5.推动大众创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70亿元,年均递增12.6%,占全市GDP的65%。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39.55万人。17家企业跻身全省民营企业100强,总数列全省第二。百亿级民营特色产业板块达24个。

  6.建筑业总产值达2.2万亿元,居全省第一,成为江苏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2015年,南通铁军获得10个鲁班奖,另有11个项目获参建鲁班奖,全市鲁班奖总数达到88项。

  7.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首家国际性银行汇丰银行入驻南通,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4家离岸金融服务分中心落地南通,率先成为全省“集群式”离岸金融机构基地。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跃居全省第四,存款余额有望达1万亿元。新增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直接融资超1000亿元。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企业超150家。5个县(市)和通州区被评为“金融生态优秀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创优全覆盖”。

  8.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南通江海国际博览会”,围绕创新发展、陆海统筹、“一带一路”等主题,累计举办45个专题活动,近5000名国内外客商来通参会。

  9.累计新批台资项目334个,实际利用台资27.28亿美元。连续四年与全国台企联合作举办“台商产业转型升级峰会”,吸引1600多人次台商台胞、110家次两岸三地主流媒体来通参访,被台商誉为与南京紫金山峰会、苏州电博会齐名的苏台经贸交流“三大盛会”。

  10.新批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以及海安、如皋、南通市北高新区等5个省级开发区(高新区)。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等跨国合作园区项目启动建设,中斯装备产业园合作协议成功签署。宜兴如东工业园、常熟高新区海安工业园、锡通科技产业园获批江苏省南北共建和苏南苏中共建园区。

  11.南通作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全国首批1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之一,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50万千瓦,其中风电130.2万千瓦、光电11.8万千瓦。已建成海上(潮间带)风电场28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场。全年新能源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0.2%。

  12.南通成为全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全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500辆,建有大型充电站5个,各类充电桩506根。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已落户和正在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近200亿元;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20多家,总投资超50亿元。

  科技创新工程篇

  13.南通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全覆盖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满堂红”。

  14.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5%。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由“十一五”期末的478家增至895家。南通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苏中地区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15.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和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南通大学顾晓松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市先后建成3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海外设立16个引智站点。连续举办五届“江海英才创业周”,累计落户项目121个,注册资本超过10.2亿元。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0名,省“双创人才”212名,省“双创博士”171名,引进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0.4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9.44万人,约占29.3%,高技能人才增长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16.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上的历史性突破。全市共有45项成果荣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

  17.鼓励万众创新,累计申请专利12.5万件、授权专利7.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65件增至13件,实现三年翻两番。其中,“浮式钻井储油平台总段下水及旋转合拢对接方法”专利获得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

  18.南通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和中欧绿色智慧城市中方试点城市,并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先行奖”。在苏中苏北地区首个跻身全国TD-LTE(4G)覆盖目标A类重点城市。推进智慧民生融合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启O2O手机市民卡建设模式。

  农业现代化工程篇

  19.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总产341.8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8万吨,全市口粮自给有余。海安县、如东县、通州区跨入全省“亩产吨粮县”行列。

  20.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77万亩,占比达到56.4%,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55%的建设目标。

  21.投入26.49亿元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新建、改造泵站1205座,新建防渗渠道3566.7公里、闸站11座、排涝工程39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1万亩。64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90%以上,实现“大雨不涝、大旱有水、大风大雨大汛无大灾”目标。

  22.投资3.63亿元建设南通建国以来单体最大规模水工建筑物工程——九圩港提水泵站,有效解决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对水资源需求的问题,并且利用连申线,扩大焦港引水,拓浚九圩港,畅通江海河,完善全市引江供水体系。

  23.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200家。其中,3家农业龙头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上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450亿元,带动农户近300万户,带动种植面积600万亩,牲畜饲养量1500万多头,禽类饲养量近2亿只,养殖水面180万亩。

  2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探索出新路子,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全托管”服务,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服务面积50万亩,服务农户10万户以上,增加农民收入5.2亿元。

  25.南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持续位居苏中苏北首位。

  文化建设工程篇

  26.南通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各县(市)均跻身江苏省文明城市行列,如皋市、海门市被列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7.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突破1200平方米,较“十一五”期末实现翻番。“环濠河博物馆群”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海门市、如皋市、通州区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濠滨夏夜”文化广场活动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

  28.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伶工学社完成维修复建、西寺修缮完工、南公园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城市绿谷竣工开放、啬园扩建改造和江海民俗生态文化博览园西区建设竣工并对外开放。唐闸历史工业城镇申遗工作已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全市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文保单位、市级文保单位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蓝印花布入选“江苏符号”。

  29.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26部文艺作品获得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中,歌曲《我们的中国梦》、《如意东方》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30.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全省增速第一。全市拥有8074家文化产业认定单位,海安523文化产业园、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等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陆首家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区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揭牌运作,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两岸青年和中小企业创业平台,对于集聚全球优质文创资源、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31.不断推进江海文化研究、传承、传播和弘扬,组织开展“江海文化大家谈”,成功举办南通博物苑110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110年学术研讨会和纪念大生纱厂创办120周年座谈会,创作生产一批体现江海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时俱进丰富开放与务实、大气与精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江海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

  32.推进南通日报社、南通广播电视台实现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组建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和南通广电传媒集团。实施南通广电网络七家单位与江苏有线的整合。

  33.南通成为江苏唯一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在第30届伦敦夏季奥运会上,南通籍运动员获得“2金1银”3枚奖牌和1个第四、1个第六的骄人成绩,列全省之首,续写了连续六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届届出新人”的辉煌。

  民生幸福工程篇

  34.累计投入106.3亿元的引江区域供水工程实现乡镇全覆盖,形成以长江为城市主水源,水库、深井等为应急备用水源的饮用水“双水源”供水格局。市区狼山、洪港、崇海三大主力水厂供水管道已经联网,实现“清水互通”;城北水库及原南通港水厂开挖了25眼200-300米深的深井,实现“深井应急”;在南通开发区老洪港生态湿地公园建成有效库容量285万立方米应急水库,实现“原水互备”;市区主力水厂已经完成或正在加快推进“深度处理”工程,提高出厂水水质,全市人民普遍喝上优质安全的长江水。

  35.市区新安置动迁户67785户,是“十一五”期间的1.46倍。市区累计新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58万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5万平方米,新建保障性限价商品房80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居全省第三、第四位。

  36.市区天然气置换工程竣工,20多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人工煤气彻底退出主城区燃气市场。

  37.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大病保险由城镇向农村、由职工向全民的城乡无缝隙全覆盖。市区29934人享受大病保险待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6%和72.5%,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了7.8%和11.5%。在全省率先建立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将市区长期失能人员的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纳入制度保障。

  38.总投资47亿元的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成营业,吸引经营户约2000户,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39.新升三级医院6家,非公立医疗机构数和床位数比重居全省前列,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全面实施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筛查对象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指标保持全省前列。

  40.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

  41.连续四年实施“万人创业计划”,累计帮扶4.5万名群众实现创业,共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5亿元,累计新增就业4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3%以下。全市100%的社区和96.81%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业社区(村)。

  42.构建现代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14年,南通公路总里程18904公里,占江苏公路总里程的11.5%,居全省第二。其中,普通公路18607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438公里。承担苏中地区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试点,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00公里,改造农桥1400座。全市1378个行政村开通城乡班车和镇村公交,公交覆盖率达到93.6%。

  43.实施市区交通畅通工程,优化城市道路网络,改善道路交通结构,推进公交优先、加快停车场建设,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为市民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南通在《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调研的全国45个城市中,拥堵排名第44位,列倒数第二,其中,拥堵时间成本全省最低。

  44.食品安全动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成为全国食品安全检测综合管理水平示范城市。

  45.南通被省政府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在2014年度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中综合得分达81.76分,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苏中苏北首位。

  46.南通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李吉林、李庾南两位老师先后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全市获国际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李吉林老师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47.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有望全面脱贫。

  48.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缩小,预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3.64万元和1.74万元,五年增长68.9%和81.5%。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046亿元,居全省第三。

  49.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每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7.9标台。

  50.五年重点办成215项老百姓急需的民生实事,涉及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十大类。

  社会治理创新工程篇

  51.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累积性、突发性突出矛盾和风险得到稳妥化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综治和平安建设绩效考评、公众安全感、政法队伍满意率名列全省第一,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成率、立体化现代技防城建成率、法治建设满意度、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等指标长期保持全省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社会安全感最高的地区。

  52.南通成为《立法法》修改后江苏首批获得立法权的城市,首部地方法规《南通市濠河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立法起草已经基本完成基础文本工作。

  53.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代表建议962件、议案5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把区域集中供水、“菜篮子”工程、安置房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水环境整治、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七大方面作为人大监督的重点议题,通过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作出决议决定等多种形式,持续监督,一抓到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54.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共收到1627件提案,其中立案1537件。围绕科技创新、建设长三角北翼物流中心、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中心镇建设、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建设等重点课题,组织11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10次主席会议重点协商、8次双月协商和60多次重点提案办理协商,协商民主工作取得新进展。

  55.军民团结持续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

  56.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行政首长出庭应诉、领导干部述法述安考评、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社区邻里街坊建设等创新做法享誉全省全国,法治南通、平安南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57.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城市称号,司法行政工作连续7年在全省司法行政排头兵和综合绩效考核中位列第一。

  58.开展对口援疆、援青、援藏工作,努力打造参与西部大开发、强化民族团结的民心工程,五年来共援助资金6.38亿元。

  59.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最高等级“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篇

  60.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水回用项目正式运行并得到国家环保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该项目是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尾水零排放成套工艺装置,攻克了制浆造纸尾水零排放这一世界级难题,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水资源短缺地区制浆造纸企业和其他大用水、大排水企业尾水循环利用具有推广示范效应和科技推广价值。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该项目研究成果汇报时,详细询问投资规模和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鼓励要多开展这样的科研攻关。

  61.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全市实现燃煤电厂机组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全覆盖,完成18家52台热电机组高效除尘改造,完成605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或淘汰;推进195家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使用国Ⅴ汽油、国Ⅵ柴油,全市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44689辆,完成全市6家储油库、511个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扎实开展扬尘“双百日”集中整治,持续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加强道路洒水、保洁,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提升至85%;建成市县两级空气质量监测网,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截至2015年11月30日,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55.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下降了16.8%,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68.9%,较2013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幅和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省领先。

  62.水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完成了沿江36个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完成160条黑臭河道整治,其中市区62条水质明显改善,符合景观用水要求。长江南通段总体水质连年保持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多年保持100%,境内9条主要内河优于Ⅲ类水质的测次达标率为71%,较“十一五”提高5个百分点。濠河总体水质由“十一五”的Ⅳ类提高到Ⅲ类,县(市)的城镇地表水总体水质由“十一五”的Ⅳ-Ⅴ类提高到Ⅲ-Ⅳ类。全市形成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0万吨/日。

  63.投入整治资金31.5亿元,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全域性验收,荣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有61个村庄被省命名为三星级康居乡村,有389个村庄(1710个自然村组)被市命名为二星级康居乡村。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78个。通州开沙村、如皋顾庄村获评“中国最美村镇”。

  64.2014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我市总分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中,南通群众满意率达89.2%,列全省第三。绿色发展综合指数80.8分,居全省首位,是省内首个达到80分以上的省辖市。全市生态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各级绿色学校464所、绿色社区278个、绿色宾馆24个、环保科普教育基地46个。南通及各县(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县)均通过命名或考核。南通进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行列。

  65.按照“九整治、五规范、一提升”的整治要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市19条道路、6个社区获得江苏省“城市管理示范路”和“城市管理示范社区”称号,位居全省第一。

  66.坚持“5221”、“3211”绿化建设标准,全面构建绿色框架,高标准建设绿色南通。2014年,净增造林18.5万亩,列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1.76%。完成森林抚育面积1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大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建成7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

  67.新增耕地4.16万亩,实施完成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1155个,连续23年实现了耕地自行占补平衡,南通成为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全国首个陆海用地统筹发展试点地区。在全国首家制度化推进成陆海域与相邻土地“同权同价”,试行部分省级海洋管理权限。南通被国家海洋局明确为全国唯一的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

  党建工作创新工程篇

  68.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委常委会带头在全市作出承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十项规定”,部署推进“十大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反“四风”、改作风。建立完善15项制度,压缩会议、文件、评比达标表彰活动713个、1862个、251个;减少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411个;减少收费、罚款项目208个;查处107个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问责147人;清理清退公务用车305辆,调整清理办公用房面积12.7万平方米;压缩“三公”经费1.3亿元;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151件155人;查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238件268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走访群众7720余户,办实事1.3万件,清理化解信访积案331件。

  69.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152个市管参学单位、15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参加教育。把专题学习研讨与“三解三促”、信访包案、“帮村帮户”、下访接访等活动有机结合,各县(市)区委和市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开展专题调研1400多人次,帮助基层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各级领导干部查找“不严不实”问题6300多个,即知即改近5000个。强化对不严不实问题的问责,以市委名义分5期书面通报15个地区和单位的“不严不实”问题。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三重一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稳评、安评、环评”等制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强化。

  70.坚持强化政治属性与服务功能并重,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动态保持100%,党建工作覆盖率100%,各项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全市1902个村居100%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同时建立1834个“网上公共服务中心”,13.6万名党员志愿者划分“代理责任区”,努力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整顿转化了165个薄弱村党组织。全面推行党员教育管理“双预警”制度,既警示党员自觉接受管理,又督促基层党组织落实管党责任,全市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71.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五个要”要求,出台《干部任用条例》“2+8”配套文件,制定40项重点任务,健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圆满完成市县乡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换届后,县(市)区委88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5岁,45岁以下占56.8%;大学以上学历占96.6%,其中研究生学历占58%。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2.3岁;大学以上学历占77.85%,女干部占20.52%。通过换届,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来源结构明显优化。

  7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具有南通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率先创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示范区,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省考评中荣获一等奖。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创新党风廉政建设督导巡查机制,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积极试行主要领导“四个不直接分管”试点工作和市管干部廉政约谈等制度,广泛开展“5·10”思廉日、“算好廉政账”教育月等活动,推动各级干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十八大以来,全市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52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292人,移送司法机关206人,其中市管干部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