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医生去世 被追授“市医德医风楷模”

03.02.2015  16:53

  1月30日上午,南通启东市殡仪馆内哀乐低回。寒风阴霾中,自发赶来的人们向55岁的启东市中医院脑外科副主任周浩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当天,周浩被追授为“南通市医德医风楷模”。

  “亏你还是个医生,你不知道刚做过手术不能动啊!”妻子王宋茂哭得撕心裂肺,巴望着能把躺在水晶棺里的他喊醒。1月27日凌晨5时许,周浩接受膀胱结石手术还不到48小时,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接到重症监护室一名病患家属急切的求助电话。“我的病人有危险,我怎能不去?”此时的周浩忘记自己也是一个病人,忍痛拔下引流袋,还特地换上了别着胸牌的白大褂,遮住身上插着的导尿管。一步一步挪到离自己病房不足10米的电梯口,他猝然倒下了……

  “浩哥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他手机从不关机,无论同事还是病人,24小时都可以找他。”追悼会现场,和周浩搭档多年的大外科主任蒋斌扼腕叹息。而正是一个求助电话,意外地把浩哥从病床上永远地“叫走”了。

  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周影棋没来得及见上爸爸最后一面,此时强忍着泪水劝慰痛哭的妈妈。在周影棋记忆中,爸爸一直忙,深更半夜接到患者电话是家常便饭,回家后经常歪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就在爸爸去世当晚11点,还有患者打来电话‘找浩哥医生’。

  “浩哥这一走,我们家少了一个亲人。”寒风中,陈海娟手拉“浩哥医生,一路走好”挽帐,眼泪几乎没有断过线。5年前,她婆婆散步时突然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周浩把老人从死亡线“”了回来,每天早、中、晚前来问诊,无微不至地护理婆婆康复,还成了全家人免费的“私人医生”。陈海娟手机里还保留着和周浩的最后一次通话记录。半个月前,她骑电瓶车摔了一跤,额头缝了几针。周浩看到后,叮嘱她外出要戴帽子,不要吹风,这竟成了他最后的“医嘱”。

  和周浩同事10多年的脑外科主任范跃峰痛惜地说,“现在社会上流行什么‘圈子’,但我就没见周浩有过啥社交应酬,他唯一的‘圈子’就是病人。

  “他不仅医术高,医德也好。”家住启东市北兴镇的朱建中老人,一早赶到殡仪馆看周浩最后一眼。去年冬季一天凌晨2时许,120急救车送来一名突发脑溢血患者。那天周浩并不值班,但当他接到紧急救助电话时,还是冒着寒风从10多里外家中赶了过来。患者家属误解他不在岗而动粗谩骂,周浩不顾委屈全力组织抢救。两个多小时后,患者转危为安,了解缘由的家属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周浩却不以为意:“做医生的,哪能跟病患计较得失。

  在病患中间,浩哥还有个“白医医生”雅号。医院监察室主任施春梅说,浩哥是医院收到锦旗和感谢信最多的医生,也是退“红包”最多的医生。在医院行风监察记录簿上,记录着他退还患者强塞的“感谢费”:2013年,退款8500元;2014年,退款8400元;2015年1月,退款1400元。

  “做医生他不收‘红包’,还经常倒贴。”妻子王宋茂知道,周浩口袋里搁不住钱。病人家庭贫困,他买快餐给家属;病人送医时无人陪伴,他垫钱办理住院手续。“平时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免费送医送药。”邻居张冬梅含泪回忆道。

  “如果天堂里也有医院,那么浩哥一定还是那里最好的医生。”追悼会现场内外,网友们怀念周浩、向他致敬的帖子如潮涌来。(陈明)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