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29.05.2015  15:28

近年来,南通市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围绕水系贯通、河道疏浚、污染治理和长效管护等重点内容,组织实施骨干河道治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河道清障及长效管护,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治理,进一步提升河道引排通畅、水资源保障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村水环境面貌显著改善。

动脉畅通让水活起来。 通江达海的骨干河道以及纵横交错的内部河网构成了独具南通滨江临海特色的水利格局,确保水系畅通对防洪、引江、排涝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投资22亿元,组织对九圩港闸、节制闸、焦港闸、如皋港水利枢纽、东安闸等沿江沿海大中型涵闸进行除险加固、迁建改造,对几十年未未疏浚过的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12条一级河道进行拓浚复标整治,构建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态复合功能的大动脉框架。这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畅通了全市水网大动脉,提升骨干河网的引、排、蓄、调、挡能力,提高南通特别是河网末梢的如东、海安等沿海地区水资源供给保证率。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引江调水力度,全市沿江涵闸年均引水约30亿方,沿江沿海涵闸年均排水约40亿方,对提高水环境容量、改善水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河道疏浚让水动起来。 一方面,建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轮浚机制。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投资近19亿元,疏浚县乡级河道1494条(段),清淤土方1.4亿方。“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内农村河道基本上完成了一个疏浚周期;2011年底,提前一年完成2011—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任务;2012年,提前一年实施2013-2015年农村河道轮浚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规划任务。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农村河道清障工作。2014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启动了河道清障及长效管护工作,计划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到2016年底,对农村河道坝头坝埂和阻水障碍物进行全面清理,进一步畅通水系。在试点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初,全市全面推开以农村河道清障工作为重点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坝头坝埂,清理网簖,疏通整治水系,打捞无主沉船,强势推进拆坝建桥(涵)和清网工作。目前,全市已拆除坝头坝埂4162座,2015年度计划任务已基本完成,占总体规划任务的一半左右。

污染治理让水清起来。 一是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累计投入2亿元左右,实现全市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全覆盖。倡导和推广生态农业,推行测土施肥、肥料深施、分次施肥、水旱轮作、有机无机相结合的综合养分管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入河污染负荷。二是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持续开展污染物减排工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别削减5.31%、5.09%、10.0%和14.16%。对重污染行业项目实施“先把关、后环评”“先总量核查、后项目审批”的程序,“十二五”以来,累计否决和劝退投资额近116亿元的重污染项目108个。对重点排污单位和投运的污水处理厂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开展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建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和5个县(市)级监控中心,实现了对水质自动监测站、重点水污染源的远程视频和数据监控。

  四位一体”管护让水美起来。 为充分发挥治理农村河道的综合效益,营造人水和谐的农村水环境,2010年,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在全市农村全面启动“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将农村河道管护纳入农村河道、农路、绿化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四位一体”综合管理,明确由市水利局牵头组织实施。四年多来,全市各级投资17亿元左右,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监管网络,初步建立起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去年起,全市积极探索一二级河道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全面推广机械化保洁方式,通航的三级河道将全面实行机械化保洁,大力提高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效率和质量,巩固整治成果。目前,共配备了农村环境保洁员13358名,基本达到每600-800农村人口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100%无害化焚烧处置,年出质量达到150万吨;农村河道管护率达到96%以上;农村道路管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供稿:南通市水利局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