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九旬老人宋英“裸捐”百万

30.04.2015  12:29

  中国江苏网4月30日讯 在南通市通州区,今年97岁的宋英已是家喻户晓。3年前的1月8日,宋英老人在老伴去世后10个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捐出家中全部积蓄100万元,成立慈善基金会,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学生和困难老党员。

  这100万元善款,立刻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不仅因为这100万元完全是个人捐款,更是因为,这位捐款人当时已是94岁高龄。这100万元,准确地说,是16张累计金额为99.96万元的存折,这些钱加上利息基本是100万元,由此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会。姜美善是宋英老人已逝的老伴。

  宋英还立下遗嘱,等自己百年之后,把现在居住的这套房子变现后并入基金,继续发挥作用。由此,这位即将百岁的老人,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裸捐”。

  百年人生长河,时时向善事事为善

  1918年1月,宋英出生在通州区一个叫湾子头的地方。到了上学年龄,宋英看到同龄的男孩都上学去了,也想要读书。读了一年半,能背诵《论语》的宋英在当时也算一个有文化的人。

  23岁那年,经人介绍,宋英与在南通县碧堂小学任教员的姜美善结婚。1947年1月,宋英跟随丈夫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她有文化,表现出色,得到组织的信任。1947年10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1月,姜美善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急需抽调一批干部,支持南方地区工作。宋英再次支持丈夫,跟随丈夫一起南下,扎根当地,直至1972年离休。1979年5月,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

  宋英老人常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脑子要生锈,会跟不上形势。”离休后,夫妻俩每天坚持看新闻、读党报,参与家乡的社会事业。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宋英回忆,刚到云南曲靖粮食局工作时,衣服单位发,吃饭在食堂,不用花钱,每月4块零花钱够用了。那个地方很穷,当地人晚上点灯用树脂,燃烧时冒出黑烟,把眼睛熏得红红的。宋英就购买眼药膏送给乡邻,当时眼药膏的价格是每支1角4分。

  1953年后,宋英调到云南省百货公司做人事工作。有一位同事,家中孩子多,常常揭不开锅。宋英知道后,自己出钱先垫付工资给她渡过难关。1958年,宋英跟丈夫一起调到墨江时,公司的同事都舍不得她走。那时,每个单位都有加工资名额,论资历,宋英每次都排在前面。但她看到同事工资低,家庭负担重,先后3次放弃加工资待遇。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宋英、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又缴纳“特殊党费”2000元。从媒体上看到青海省玉树大地震后,他俩立即向灾区捐款1000元。此外,他俩还在2009年、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资助贫困孤儿上学。

  从最初的4块钱收入,到每月7000元退休金,夫妇俩都一点一滴地积存着,最终变成了现在的100万元。面对一生积蓄,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钱存在那里都是“”钱,如果要把钱用“”,那就是救助需要帮助的人。2010年1月18日,夫妇俩共同立下财产遗嘱:“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应该回报国家、回馈社会”。

  2011年2月7日,姜美善因病去世后,宋英多次找到通州区委老干部局、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置积蓄财产。最终形成一致意见,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

  2012年1月8日,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96万元的存折,来到南通市通州区慈善基金会,将本金和利息作为首批慈善基金。

  那天,她对着丈夫姜美善的遗像说:“我把所有的钱捐出去后,你的心愿了啦。我现在心情特别好,以前一顿只能吃半个馒头,现在一下子能吃一个馒头了。

  一生艰苦朴素,大爱撼动城市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生育子女,一直相濡以沫,勤俭持家。宋英老人至今仍居住在1979年政府帮助解决的房子里,从没装修过。推开宋英的家门,家具早就脱去光彩。卧室里,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

  赵丽芳是宋英的侄媳,常来照顾老人的起居。她见证了这100万元都是老人一天天积攒下来的:“她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衣服穿旧的。一般做饭都不要人帮,一个月买10块钱的肉都吃不掉。我算了一下,老人家一个月的吃饭开销不到100块钱。

  宋英经常对人说:“我现在享受那么高的待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没有一点后顾之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积蓄捐出来,为困难的人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

  受到宋英老人精神的鼓舞,更多爱心人士行动起来。南通市级机关291名入党积极分子自发捐款,向“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捐赠1万元。通州老干部局的老同志们也自发捐款,向基金会注入5000元。南通一位海外学子回国后,拿出5000元汇入基金……

  如今,通州一支专门服务老人的志愿者队伍悄悄成立,200多名志愿者加入。每到周末,老人的家里就会有很多“儿女”前来,很是热闹。

  南通市通州区慈善基金会供稿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