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一名九旬老党员捐资100万资助贫困学生

15.06.2016  03:03

  一边过着极为简朴节约的生活,一边却经年累月积攒下百万财富,这样的人,要么是别人眼中的“抠门儿”,要么是准备把财产留给下一代。可在南通,一名一生历经传奇的94岁老共产党员,却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0万元巨款捐给了慈善事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这名在75年前便加入共产党、领导过农民抗日运动、曾在敌占区潜伏做谍报工作的传奇老人,面对和自己善举一同而来的赞誉和褒奖时,却淡泊地说:“我的工作是人民给的,待遇也是人民给的,我要全部回馈给人民。

  捐资百万,9旬老人完成“最后一件大事

  5月20日下午,南通市康复医院老干部病房,几名身着校服的孩子轻声来到病房,看望正在这里接受治疗的老人。这位老人他们并不认识,却早已敬仰。看到孩子们的到来,身体虚弱的老人高兴地坐了起来,和孩子们一一握手:“小朋友们好,谢谢你们来看望我。

  这位老人便是徐超,一位有着75年党龄、为革命工作出生入死的离休干部。今年已94岁的徐超,在此前两个月,做出了一个让人深感敬佩的决定:将自己的10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南通市关心下一代事业,资助贫困学生。5月20日,首批25名学生受到资助,每人获助2000元。而前来探望徐超老人的,正是这批受助学生的代表。

  1990年离休时,徐超是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徐超仍发挥余热,担任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0余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倾注了满腔热血。

  今年春节后,徐超因病住院治疗。闻讯老人住院后,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斌等领导前去医院探望。躺在病床上,徐超吐露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夙愿——现在生活无忧,身后也了无牵挂,两个女儿自食其力。多年来,自己积攒下了100万元,这些财富不准备分给后代,而是全部捐给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立一个基金,帮助贫困生读书学习。

  “一个共产党员,永远要知道自己是谁,为了谁,心里边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我年老了,不能去给青少年讲课了,也不能去社区当志愿者了,我只能捐赠这些积蓄,让年轻的后生们代我为下一代做些有益之事。”老人的叙述平静而坚定,不容商榷。现场的人听了无不深受感动。

  2016年3月12日,徐超与南通市关工委签订了捐赠协议书。他跟两个女儿说:“我这辈子为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党给了我很高的待遇,我要感恩党,回馈社会。”多年来耳闻目睹,女儿知道父亲的脾气和对党的忠诚度。当父亲说要捐出100万元时,女儿并不感到惊讶,而是劝慰父亲说,“爸爸,你放心,我帮你将这事办妥。

  徐超躺在病床上,头靠着枕头,眼睛直直地看着一滴一滴往下,从管子里流向他身体的药液说:“家里抽屉里有9.5万元现金;3月的工资到卡上了;还有,你数一下,抽屉里还有17张存单和国债券,你抽空去银行取出来。”大女儿说:“好的,爸爸放心,我去办好。

  取完钱,合计一下共99.8万元。100万元还差2000元,老人和女儿说:“你先借我2000元,我答应这个月钱到账,不能拖到下个月。”3月25日,徐超在女儿的帮助下,将100万元捐款,如数转到南通市关工委账户上。他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终于完成了。

  第二天,护士对老人的亲属说:“昨天晚上,徐老睡得特别好。

  传奇一生,他是潜伏在敌占区的“余则成

  徐超本姓“”,现在的名字背后,是一段传奇的隐蔽战线工作经历。

  1923年3月12日,徐超出生于启东县和合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4月,全家从启东县移民到南通县三余垦区。1936年7月,14岁的徐超到上海做学徒。第二年的11月,上海沦陷。徐超说,自己在上海亲眼目睹了日军侵华的种种恶行,遭遇轰炸后的闸北地区变成一片焦土,码头边到处都有国人的尸体。

  1941年5月,徐超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二五减租运动,并被推选为东余乡农民抗日会会长,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南通县三余区分区区委书记,领导三个乡的抗日运动。

  1943年4月,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徐超根据党组织安排任县委联络部副部长,负责潜伏到南通城敌占区内,和这里的地下党员联络,传递消息。其间,徐超由“”姓改为“”姓,在没有硝烟的谍报战线上,徐超开始了漫长的情报侦察工作。他以一家杂货店为掩护,向我党秘密传递敌占区情报,直到抗战胜利。

  在敌占区工作,徐超已经具备了高度的革命警惕性。有一次,徐超发现我党的一名同志可能已投敌,经过试探后,他送出情报,避免了我党在南通城里的重大损失。徐超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就是一种考验,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难于胜任这一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徐超历任南通县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90年离休后,他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担任南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0多年。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徐超没有把它当成一个 “闲职”,而是当成人生的新起点,满腔热忱地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亲自担任南通市老干部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团长。进机关、访学校、到工厂……讲理想信念、道德教育,讲艰苦创业、为国奉献,鼓励年轻人掌握本领,报效祖国。南通市关工委还每年都要确定一二个主题,结合当年的有关纪念日的内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每年都要做200多场报告。

  在宣讲中,徐超往往带头演讲,自编讲稿,通过宣传抗战和革命烈士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宣传解放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教育下一代。徐超说:“我们老一代人的优良传统一定要传承下去,让年青人听党话、跟党走,不负使命,勤奋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由于关心下一代贡献突出,徐超先后被评为 “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生活简朴,行善助学却毫不吝啬

  走进南通市莘园路新村2号楼徐超老人的家,让人难以置信身在一位曾身居要职、待遇优厚的离休干部的家。两室一厅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房改时的老住宅,室内几乎没有什么装修,地面、门窗几乎还是毛坯房的模样,房中的家具陈设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少漆面已斑驳掉落。老人的女儿指着一张包有蓝色布艺的单人沙发说,这张沙发一根脚已经断裂,可父亲仍然舍不得扔掉,用一张小板凳支撑着底部,继续使用。

  家中陈设简单破旧,自己的穿衣打扮也同样低调简朴。翻开他床边堆放的秋衣秋裤和袜子,甚至能看到秋衣秋裤的边缘已经密密麻麻缝了好几道针线,袜子的内部也有一个大补丁。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让人心酸和寒碜,但一生经历生死考验的徐超老人却很满足, “父亲常常跟我们说,他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他很满足。”徐老的大女婿说,在父亲的内心,其实一直保持着革命年代的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虽然生活简朴,但是精神上却很富足。

  除了对自己的生活不讲究,徐超还把“勤俭”二字作为家风,严格要求两个女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的两个女儿也都十分勤俭持家。与徐老仅两道大门之隔的小女儿家,家居摆设极为简陋。

  徐超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但在行善助学、捐资扶贫上却一掷千金、毫不吝啬,且从不张扬。

  文革之前,他被下放到南通师专附属中学时,有一个家住新桥的学生,是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徐老知道后,连续资助他,直至这个学生长大成人,自食其力。后来,这个学生成了一名裁缝,逢年过节,时常来看望徐老。1999年,当徐老得知港闸区有一些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时,主动拿出2200元作为他们的助学金。

  徐超同志不仅资助本市家境贫困学子,他的关爱触角还延伸到了贫困山区。据关工委一位谢姓同志透露,一次他在收发信件时,无意中发现有一封从青海省邮寄给徐老的信件,后来,小谢从徐老那里了解到,徐老在青海无亲无故,也无朋友战友,这是远在青海山区的受助贫困学生写来的一封感谢信。2008年、2010年汶川和玉树先后发生地震,从电视上看到这些灾情后,徐老立即找到组织,先后共计捐出8000元善款。

  徐超说,一个人品行的修养,必须从自身做起,内衣虽破,可缝补后再穿;家具虽旧,能用即行。他粗茶淡饭,几十年如一日,身教重于言传。94岁,已接近一个人的人生终点; 100万,徐超却再次用这个数字书写了人生境界的新高度。

编辑:陆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