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都是真功夫 南财学生暑期实践小队见证苏绣"守艺人"的创艺传承

26.07.2018  01:02

        苏绣艺术历经千年的沉淀,大放异彩,却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逐渐隐没,那么当今时代的苏绣究竟发展状态如何呢?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13名大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组成苏绣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前往苏州市,在姑苏绣郎张雪老师的帮助下,一起开展苏绣创艺传承的学习之路。

        队员前期在线上进行了消费者对苏绣认识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73%的消费者听说过苏绣,可见苏绣因其的精巧具有一定的知名度;50.68%是在住宅装饰画和欣赏展厅时观看到了苏绣作品;6.16%的人是由于长辈的传承,可见苏绣距离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了解苏绣的这些人中52.05%表示并没有使用过苏绣的物件,80.18%的人表示苏绣属于一种高档艺术品,49.32%消费者的印象中苏绣的价格为500-999元,更有87.67%的消费者表示自己并不了解苏绣的发展前景。在谈及将苏绣应用于哪些方面更吸引消费者时,51.37%的消费者喜欢将苏绣用于背包,24.66%耳饰,45.21%丝巾,32.19%笔袋,消费者更希望通过多样化的物品让苏绣接近自己的生活。

        队员魏新媛说:“在参观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之后发现馆中的作品有那种天然的光泽感,和自己以前绣过的十字绣大不相同,真的很想亲自动手学一学。

        小队13人前往苏州“薛金娣刺绣艺术馆”,和姑苏绣郎张雪老师学习苏绣基本针法,第一个尝试的是绣“西瓜扇”。小队首先将西瓜描在扇面上,接着按照老师的示范劈线、穿针打结、起针、收小针等。然而看着简单的步骤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轻松,小队在穿针这一环节便花了不少时间。小队成员吴冰也感慨道:“在家中从来没有做过针线活,从来没有穿过针,第一次穿只有平常我们看到的针的三分之一的细针真是‘大眼瞪小眼’,头晕眼花,针都被我绣弯了。”小队不断尝试,穿针5分钟,13人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穿针”只是第一关,“引线”还在后头。穿好针的小队成员,面对着描好西瓜的扇面无从下针。“针是从背面还是正面插进去、线怎么打结” 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好在老师一次一次为同学们讲解。“唉,我在古代可真不能做大户小姐,要忙着绣花,穿针就是一个大问题,我可不行。”有同学开玩笑自嘲着,虽然嘴上说着不行,但手上还是绣针不停。已是下午四点,小队13人手中的“西瓜扇”也有模有样了。队员们表示,在学习苏绣的时候需要劈线,将一根丝线劈成十六分之一。队员赵宇说:“第一天劈成二分之一还算简单,现在劈成十六分之一到最后已经看不见线了。”张雪老师介绍说,“苏绣大师们一般用的线是一股线的三十二分之一,肉眼几乎不可见,只有迎着光凭借丝线的反光进行制作。费眼费时,可想而知。

        苏绣小队在学习套针的基础上,又新接触了乱针绣、滚针和打籽,将苏绣和日常饰品结合在一起,制作女孩子们喜欢的胸针,各自挑选喜欢的图案,确定颜色,配线,劈线,绣完,裁剪。

        在学习基本秀法之余,队员还在苏绣工作室密集的绣品街走访了50多家店铺,对商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了解苏绣产业的现状,绣品街上的苏绣店基本上都是5年以上的老店。其中一家店的店主表示:“现在制作苏绣的手艺人四十岁以下的很少见,更多的是中老年人。”另一家店内,小队发现店内绣品大多是大件,而且只有两种——装饰画和扇子。店主爷爷告诉小队:“苏绣不同于普通的十字绣,制作繁琐,所以中、大件苏绣作品的价位一般以千开头,更不乏上万的巨幅大作。来这里买绣品的大多是30到40岁的人,他们一般买回家作为装饰客厅的物件。” 在一家由年轻人经营的苏绣店铺,店铺商品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销售。店主表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苏绣行业或许也可以利用当下火爆的电商平台将苏绣之秀美带给更多客户。

        学习归来,队长马冬梅表示,实践队伍将和姑苏绣郎张雪老师保持长久联系,坚持每年去苏州学习苏绣手法,做出更多的作品,一步步积累;同时将在“微时光·益课堂”等志愿活动中将传统苏绣带进大中小学,做起苏绣“守艺人”,挑起创艺传承之担,让苏绣回归生活。(庞雪汀 施卫娟)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