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建南洋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二十年纪实

07.12.2015  19:05

 

 

写在前面:

自新加坡建筑业市场对外国公司开放以来,许多大型国际公司对此进行了激烈角逐。中国在新加坡劳务市场的输出也从无到有。1995年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高职校”)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南洋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中国大陆设立南京培训考试中心,这也是中国大陆设立的首个赴新加坡劳务考试培训中心。

回望中新合作20载,南京培训考试中心作为一名探路者,在这片当时认为的未知领域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大仲马的警示名言,正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抓住为务工人员创造财富的先机、二十年来进行“职教富民”服务的完美诠释。

20年前,首个新加坡劳务考试培训中心在南京高职校成立

199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固本求新的探索阶段。此时的南京高职校关注瞄准市场动向,为迎合市场需求,持续拓展职教功能,希望在完善学历教育的同时,开拓非学历教育的技术培训市场,充分发挥城市职业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富民强省方面的重要作用。

据当时新加坡政府的规定:外籍工人只有通过专业技术工种考试,方可赴新工作。也就是说,劳务人员需奔赴新加坡本国进行专业技术工种的考试。从劳务输出的实际结果来看,赴新考试人员通过率偏低,来回交通成本过高。因此,新方有意委托中建南洋公司在中国国内成立培训考试中心。南京高职校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少数对外合作交流的学校,与德国进行过多年的技能学习、经验切磋,自身已逐步形成较具特色的职教服务体系。

面临新加坡建筑业市场迅速延伸的国际触角,劳务市场对外国公司开放的重要机遇,中建南洋公司、南京高职校积极磋商,成立南京考试培训中心,双方合作由此展开,携手踏上“职教富民”的幸福旅程。

建专业场地、打造培训团队,全面提升培训档次

中新合作之初,南京培训考试中心场地、设备与新加坡设定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一边是工位改造、引进设备的迫切需求,一边是资金短缺、师资不足的现实情况。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面对这一情况,该校领导班子带领新考培训团队克服困难,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盖起了1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建立起2000平方米的六个实训场地。

2000年7月,学校迁至河西新址,新建了具有国际标准的、现代化的电气焊车间等20多个培训场地,扩建了有100多个工位的抹灰、镶贴车间,在校外租赁场地建设了3600多平米的钢筋和木工车间,新建了可容纳500人入住的宿舍。

同时,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新考教师的培训,以提升教学团队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鼓励老师参加市、省级多行业举办的技能竞赛,不断强化团队职业技能水平;组织新考教师积极参加市、省级技能鉴定培训工作,加强团队考评能力;以梯队建设为抓手,积极组织新考老师参加校本技能培训,开展校内技术交流活动,组织校外技术观摩学习,促进团队成员的职业成长。

为了提高技术培训质量,主培、副培教师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对学员耐心指教、细心辅导,针对学员的实际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及时调整、修订培训方案,开设不同的技能基础辅导班。

考培中心老师与校领导还研究决定采用小班化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考题变化进行适应性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员“开小灶”,加班加点,重点辅助。合理安排课程,确保培训时间,因材施教、分层次施教,让学员能听得懂、学得进,学有所得、训有所获,保证培训效果。

除了安排优秀的师资外,该校在规范管理、后勤服务上也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急。

走在南京高职校考培中心的大楼里,你肯定被这里扑面而来的培训文化所吸引。规章制度上墙,一列排开:《主培教师负责制和奖惩制》、《实训车间岗位责任制》、《实训教师管理办法》等等。走廊上诸如“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格言警句随处可见。

在一楼的东北角,有一个几百平米的理论大教室,在这里,学校为技术培训人员开设了法律知识讲座、外语基本口语训练等课程。学员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仅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文化知识也得到了增长。

接受最好的职业教育,他不仅走出国门还带动身边人致富

今年40多岁的河南省濮阳县翟庄村村民李汉芝,10多年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已经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李汉芝说,自己所在的村子在黄河滩区,耕地虽不算贫瘠,但起早贪黑地劳作,村民们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枷锁,当时自己家贫困又是犹为突出的:一家五口挤在三间低矮的瓦房中,面对体弱多病的高龄母亲,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作为家中顶梁柱,他曾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后来,受到村里有人去阿联酋当建筑工人致富的启发。而立之年的李汉芝辗转来到南京高职校,接受一个多月的强化培训。

李汉芝说:“没想到学校的培训中心能为这么多工种准备这么好的实训场地,每个工种都有两个以上的培训教师,分别负责理论与实践,真是太精细了,当初如此多的选择就让我为难了。

此后,李汉芝与工友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与学习条件,更加全身心投入学习。记诵理论知识、进行技能培训……1个多月之后,熟练掌握了瓦工、木工和钢筋工等建筑工种的技术,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中建(南洋)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到新加坡务工,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出国梦”。

谈到这个,李汉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多亏有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让我成了一名技术蓝领!

在新加坡,李汉芝凭借过硬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外方管理层的信任,很快就被提升为工长。他与外方签定的是“2+1”合同,可以在新工作二年,最多可以延至三年,可由于他表现突出,外方破例让他工作四年才回国。在李汉芝的带领下,濮阳籍的工友在新加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工作踏实,讲求质量,树立了濮阳人的良好形象,外方对濮阳国际合作公司每年都增加选招指标。

李汉芝在新加坡4年,挣回了人民币65万元,将家中低矮的瓦房换成了三层小楼,还开了个汽车修理店,当上了老板。

李汉芝的致富经验在全村、全乡传开。远近的老乡都来找到他,学习经验。汉芝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主动向街坊邻居传授出国务工经验,推介出国项目。他还引进市国际合作公司合作在村里建起了出国劳务咨询报名点,还对农村青年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宣传动员,传递出国打工信息,宣传政府扶贫及阳光工程培训的优惠政策,并不辞劳苦为本村及附近的农民出国打工跑前跑后,热情服务。他还用自己在国外挣到的钱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人解决出国前期的费用,帮他们走上致富路。

两年来,在汉芝的帮助下,全村已有100余人出国打工,每年为村里挣回三四百万元人民币,仅每年到日本做短期水产的女工就有30人左右。

20年里,千万个“李汉芝”从南京高职校走向世界

李汉芝仅是在南京高职校接受培训千万学员中普通的一员,像他这样的成功典型还有很多。

陈义华,高中毕业后,跟叔叔学做瓦工,为附近的农民盖房,全年收入只够糊口。前年,他参加了南京高职校开设的出国务工培训班,顺利通过培训考试,赴新加坡从事建筑工作,两年赚人民币35万元。回国后,他花了8万余元盖起了楼房,实现了多年的住房梦想。陈义华经常自豪地说:“通过两年的辛苦工作,我盖起了2层300平方米的楼房,而且不欠一分钱债。学校的劳务输出培训,使我们这些农民也能出国赚老外的钱了。

邹凡刚,山东泰安人。2005年在学校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出国。回国后,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除翻新了原来的住处,还给妻子开了间餐饮店。目前,在国内某建筑公司工作。

杜长征,江苏铜山人。两次参加学校培训,两度出国,由一个普通农民逐渐成长为项目管理人员。2001年回来后把家直接搬到徐州市区,在市区买了新房,从此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今年他被新加坡一家工程公司聘用为项目施工负责人,又一次踏上国外工作的旅程。

倪世洲,江苏建湖人。1998年,他参加了学校赴新加坡外派钢筋工培训,经考核合格,赴新加坡工作。至今仍留在新加坡工作,月薪2700新币,约合人民币14000元。他与爱人张红艳在建湖县城购得135平米住房一套,其子女现在县中心小学读书。这个当年高考差3分与大学无缘的男子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

还有李峰、胡佃平、鲁加成……

1995年至今,南京高职校为农村劳动力开设培训工种32个,举办培训班150多期,培训人员3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经培训后派往新加坡、阿尔及利亚、以色列、菲律宾、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出国劳务人员26万人,为国家创汇270多亿。

过硬的培训水平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近三年新考劳务培训合格率达80%以上,名列全国同类培训质量第一名。2006年9月,在由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中心培训的8名工人参赛,有2名获得一等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其余6名均获得二、三等奖。在此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经中心老师培训的同学也多次获得金牌。2013年7月,徐贝贝同学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状元杯”技能大赛中,摘得第一名的桂冠,并代表中国赴德国莱比锡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成为将砌筑项目比到国际赛场上的“第一人”。

2009年以来,南京高职校在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摘得142枚金牌、120枚银牌、54枚铜牌,“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获奖率”蝉联全国“七连冠”。该校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训项目优胜奖”。学校被授予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全国唯一集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项目江苏唯一集训基地、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链接

心声

陈志广——首席培训师

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

学校令我骄傲,学生令我自豪。

我进学校有二十余载,我亲眼所见到的,绝非农民工们的挠头皱眉,挂着后悔莫及的懊恼模样,反而总触碰到他们最迷人的微笑。我还收到过我们学生从家乡给我带来的土特产,红薯香甜,花生颗粒饱满,不知何时,这就是一个大家庭似的存在。

从厂房扩迁、工种增数、学校提供住宿资源,到师资级别认证、免复试费用、为工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跟随服务理念更成熟,职教富民更完善、更系统化的发展步伐。在实践中,我组织带领工人团队在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多次包揽一二三等奖。

最让我欣慰的是,我们中心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工人代表,走出江苏省,由学生向老师身份的转变,在国内欠发达地区辐射我们的致富理念。这个项目真正落实推动了农村的富裕劳动力转移,考虑就业与再就业工程问题,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先进的施工技术,调整技术人员结构,“反哺”教育教学和培训,劳务输出带动个人素质提高,就业岗位高水平。

冯庭富——首席培训师

江苏省“状元杯”技能大赛教练员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员

第42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教练员

当踏入南京培训中心,这些务工人员就要忘记他们以前做了什么。无论其他培训点的考试要求如何放宽,我们的考试难度始终如一,在潮湿的墙面上贴砖,我们坚持高难度的从上往下着手,这是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国际标准融合一致的实践所得。

我曾走访过世界级的职业技能比赛,很明显的看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还需一段很长的跋涉。南京培训中心作为首个中新合作赴新加坡考试的培训中心,首个模范考点培训基地,首个承担管焊工种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机构,毫不犹豫地建立起先锋模范培训中心的里程碑。

陪伴越久,内心的触动越深。这个项目总能令人滔滔不绝地讲述一番。我寄希望于未来,在12月8日的中新碰撞下,南京培训中心职教富民的道路会越走越稳,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