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富家训里的慈善观值得弘扬

03.05.2016  19:11

  “救灾赈贫,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生分内之事。”这是清末南京首富兼慈善家蒋春华一族的家规家训。5月3日,市纪委启动“家风隽永,德润金陵”历史传统家规宣传月活动,讲诉25个“老南京人”治家教子、修身正己的生动故事,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蒋春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良好的家风是一种道德力量,浸染着后人向善向美,自强不息,因此百年来蒋家繁荣昌盛,代有人才出。家风也是构成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家风正,则民风淳。百年之后,蒋公家训中的人生智慧仍然历久弥新,值得所有南京人细细品味揣摩,而他关于公益慈善的理解与践行,尤其值得当今企业家以及普通大众效仿。

  蒋春华的公益理念可以概括为“自觉”二字,所谓“分内事”就是应当为之,没有理由,不需条件。企业家的慈善行为不是受迫于道德压力,而是源自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如巴菲特所言,大部分来自社会的巨额财富必须大部分回报给社会。企业家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就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实际上,这种认知并非现代西方独有。南怀瑾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一个企业家,意味着你必须心系社会福祉”,话中内涵与蒋春华一脉相承。

  去年底,社科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中国企业家捐赠占财富总额比例不到1%,捐赠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企业家未必要以夷为师,效仿巴菲特和扎克伯格“裸捐”。同为首富,蒋春华一样可以作为楷模榜样,其视慈善公益为分内之事的朴素质直,或许更契合国人的文化基因。

  蒋春华还有一句经典家训:“不务虚名”,也值得企业家们警醒。既然公益为分内之事,就不能掺杂任何目的和功利心。现在有些企业家以慈善为名,却总想搭便车兜售企业的广告或产品,既伤害了公众感情,也破坏了社会慈善氛围。有些企业家初衷是好的,也确实真金白银投入了,但偏偏很高调,结果好事做了,公众的关注点却偏了,反而起到了反面效果。相比蒋春华的不务虚名,那些贪图虚名的企业家不汗颜惭愧吗?

  蒋春华的家训对普通大众同样有益。既为“人生分内之事”,也就不分贵贱,无论贫富,有一份力可出一份力,无一份力可尽一份心。企业家固然要带头慷慨解囊,由富人公益向全民公益转变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层面,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支撑、制度建设;于个体而言,慈善是自我人格的完善丰满,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是每个人都应有的公益自觉。

  人生分内之事,满怀欢喜地做,只做,不说,这就是南京首富的家规和慈善观。道德的传承,显然比财富的传递更经久不衰。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