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江苏省老字号聚集街区” 在时光流转中守护南京文脉

04.09.2018  13:42

        近日,江苏省商务厅公布了全省第一批“江苏省老字号聚集街区”,本次共认定了三个街区,其中就有“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记忆,而那些承载着南京人记忆的地方,现在都是什么样?从老门东出发,一起追寻城市记忆的线索,寻找这个时代里那些穿越时空的光芒。

        门东有多大?

        那么何时起称呼“门东”“门西”的呢?现已无法知晓确切时间。然而自从南唐开辟御道(今中华路)以来,这条中轴线北起皇城(今内桥)南至南门(今中华门),自然将老秦淮一分为二。后来,人们习惯把靠近中华门至长乐路段的中华路以东的地方,称作“门东”;中华路以西的地方,则叫作“门西”。而被省商务厅认定为“老字号聚集街区”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西沿内秦淮河,东接江宁路。

        南京的“城市之根

        门东是南京的城市之根,被史家认定为金陵建成肇始的古越城,曾经坐落在它的西南不远处。历史上的老城南还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而老门东一片堪称老城南的核心。

        东晋南北朝时期,老门东逐渐发展为士族聚集之地。明朝时朱元璋定都南京并修造城墙,南城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旁一派繁华的景象,聚宝门与秦淮河沿线也成为城市的经济中心,是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集散地。

        明代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被称为“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明朝旧都南京市井情形。专家考证,《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所绘主要河街在城门外,明城门外最繁华的临水街区,只有长若十里。而这里,就是老门东的缩影。

        清末以后,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改变,新街口地区逐渐成为城市新的商业中心,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

        2013年9月29日,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对外开放。门东成为集历史史化、休闲娱乐、旅游景观于一体的文化街区。来自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街区已引进冠生园、桃源村、韩复兴、鸡鸣汤包等老字号20多家,这些老字号把老南京的味儿留在人们的舌尖上。重温那些逝去的时光,那狭窄小巷里仿佛回荡着青石板上的足音,街头巷尾激荡着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桂花糖粥藕——”随着一声声吆喝,不远处传来“笃,笃笃,笃……”的竹梆敲击声。

        十里秦淮的人文之薮

        眼前的老门东以一座仿古牌坊为标志,坊额上写着“老门东”3个字。牌坊下的这条箍桶巷便是门东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中轴线,这里也是门东的核心区,路两侧全是鳞次栉比的商家。

        箍桶巷,顾名思义,是以箍桶为主业的手工艺人的集聚区。相传明朝时,江南首富沈万三的箍桶匠们大多聚居在城南城墙边一带。箍桶巷周围一带的街巷,有不少都和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有关。

        沈万三在南京的产业是配套的,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南京城里有沈万三开的多家酒楼,于是在老门东就有了“白酒坊”,那是造酒的作坊。既然要造酒,就得要有酒桶来装酒,于是又有了“箍桶巷”。

        老门东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之地。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拥有九十九间半的蒋百万、中国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写出戏曲理论名著的李渔……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跌宕起伏的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儿时长辈口中的故事,更是活色生香的城南市井图。

        现代休闲的怀旧之境

        秦淮真是个让人产生慢生活之梦的地方,老门东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进入休闲梦乡的佳处。

        我国古人宴饮、品茗之风盛行,故有“诗酒风流”的文化传统。门东历史上一觞一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茶馆、茶楼还是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不可或缺的元素。沿着箍桶巷走几步就是——问渠茶馆,门前高挂一面“问渠茶馆”字幌,推开花格窗门,正对大门悬挂着“问渠茶馆”巨匾,宽敞的厅堂、八仙桌、青瓷茶具、老式茶具炊具,古朴典雅。

        据史料记载,在夫子庙桃叶渡周边曾有三家茶馆,分别是:问渠、问柳、问津。三家茶馆临河而立,文人骚客不绝于路。时过境迁,三家茶馆早已随风消逝。

        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传承好文化原真性的同时,充分凸显文化展示、艺术创作、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南京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门东已引进商户123家,涵盖民居酒店、精致餐饮、精品零售、休闲娱乐、艺文展演、民俗工艺、设计师工作室等业态类型。

        老门东留住了老南京的记忆。一个个老南京城南历史印记像凝固的时光,让岁月变得沉静。那无处不在的生活痕迹,让老门东还追溯着南京老城南的旧事,在流转的时光中守护着南京的文脉。(翟羽)

 

来源:金陵晚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