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聚焦实战,打造平安南京“升级版”

14.01.2016  20:46
  过去的一年中,南京警方紧紧围绕公安部“四项建设”、省公安厅“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根据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孙建友的部署,突出民意、实战、问题、规范、效率“五大导向”,不断深化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利用公安改革契机重组全市巡防体制,形成一个指挥统一、调度高效的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让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屯警街面,构建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015年12月18日19时,南京警方接到协查通报,一盗窃团伙在上海作案后逃走,正驾车赶往南京。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特警支队迅速开展查缉,将布控指令飞速传达给数百辆街面巡逻车。21时,警方获悉涉案车辆位置,3辆特警巡逻车立即合围,当场抓获3名嫌疑人。   高效的处警得益于南京警方全力构建的立体化、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   2015年初,南京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孙建友履新后提出,南京市公安机关部分机构设置、警力配置的实战化导向不够鲜明,警力、信息等资源比较分散,“为适应现代治安防控需求,必须聚焦实战化,‘一切为了实战、一切围绕实战、一切从实战出发’,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一系列警务改革举措随即推出:2015年5月,全市首个警务服务工作站亮相,24小时运转、配置22名民警及110名特勤人员,一体化承担应急处突、街面巡防、服务群众等职能;重新调整原有的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巡防“各自为政”模式,全市巡防工作由特警支队牵头,统一规划指导。   截至目前,南京警方已建成警务服务工作站26个,配备警力超过2000名;市内巡防、出城查报站、入城交警检查站形成社会面巡逻防控网,一旦有突发重大警情,布控查缉命令可以一键直通全市街面巡逻车和巡逻警力,第一时间实现“关城门”。   数据显示,2015年7月以来,全市街面“两抢”警情同比下降16.03%、街面盗窃警情同比下降20.9%、扒窃警情同比下降19.13%。   科技强警,开启“互联网+警务”新时代   聚焦警务实战,离不开科技信息化支撑。在“互联网+”时代,南京警方探索推出“微警务”,既方便市民自助报警备案、办理警务服务,又大大解放了派出所警力资源。   “以往,自行车、电动车、手机等被盗,不少市民嫌麻烦,干脆不报警。”民警指出,这些情况发生后,群众通过“玄微警”自助报警备案,平均每起警情报备案耗时从两三个小时降至5分钟。“互联网+警务”,成为南京警方迅速侦破民生案件的重要支撑。   此外,南京警方还大力织密“天网”工程。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处处长许勇介绍,2015年全市公安机关新安装了3万余个高清探头,目前全市社会面监控已超过30万个,基本覆盖全城重点区域,为侦查破案、指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元宵节当天,50余万名市民涌入夫子庙。警方借助具备图像计数功能的高清探头实时数据疏导人流、指挥决策,确保夫子庙灯会平安有序。”   宽严相济,队伍规范化建设成效斐然   打造平安南京“升级版”,离不开一支能打硬仗的优秀警队。去年以来,南京市公安局通过设立民意跟踪监测中心,即“民意110”从严治警,坚持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将群众诉求“第一信号”转化为警察的“第一行动”。   自2015年7月1日挂牌运行以来,“民意110”共发送访评短信289万多条,倒逼有关单位有力梳理、整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通过从严治警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的同时,南京警方坚持从优待警,从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爱、生活上体恤民警。去年以来,通过选树典型、职务晋升、考核奖励等措施,不断激发民警职业自豪感,同时通过设立民警大病特困救助基金、优化升级大病特困救助等惠警举措,营造“大家庭”氛围,有力提升战斗力。   南京警方每月评选“石城警星”,选树典型进入常态化轨道,队伍荣誉感、归属感不断增强,涌现出二级英模程航、第三届“江苏最美警察”陈勇等典型。   队伍正规化建设这一基础扎实,再加上现代化防控体系、科技信息化“两翼”强力支撑,平安南京“升级版”正惠及全市800万名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