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蓝天计划”今年又黄了

07.11.2014  11:32

  比去年提早用完,明年更“压力山大

  新华报业网讯 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记者昨天获悉,截至4日,南京今年已出现147个污染天,这意味着今年南京市政府制定的“蓝天计划”(全年只能出现146个污染天)又黄了,而且比去年提前1个多月。

  南京每年均公布“蓝天指标”。前几年,跌跌爬爬中几乎都能够完成。不过,这也招来很多市民质疑:明明没有感受到那么多蓝天,为何“蓝天指标”能够完成?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出在评价标准上。多年来,对空气质量的评价,过去若干年我国用的一直是“空气污染指数”即API,这其中并没有将严重影响天蓝与否的一个指标——PM2.5计算在内。

  去年,环保部改革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来判定空气质量,新标准将PM2.5纳入了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空气优良率的获得门槛。随着这一调整,为免面子太难看,全国诸多城市取消“蓝天指标”。但出于增加压力的考量,南京仍坚持公布“蓝天”目标,虽然这个目标较往年有了下调。2013年、2014年,南京将这一目标均确定为:全年的空气优良率为60%,计算下来大约为219天,这也意味着一年的污染天数最多只能有146天、147天(闰年)。

  2013年,南京在12月13日用掉全年的最后一个污染指标。但今年,却在11月初“蓝天指标”便泡汤。原因何在?记者比较发现,去年7-8月,南京只有一个污染天,今年却有15个,仅仅这两个月,就多用掉14个污染指标。8月南京召开青奥会采取众多管控措施,为什么污染还增加了?对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刘红年教授分析,青奥期间南京空气是不错,但之前很多工地、工厂为了抢工期,污染排放大大增加。

  目前已进入雾霾高发的秋冬季,南京空气出现污染的概率更为增加。刘红年坦言,“南京的污染排放早就已经超过环境容量,应该把减排指标分配到园区、企业,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可以增加罚款或者其他管理措施。

  当下,国务院“PM2.5浓度下降”考核步步紧逼,面对全年必须下降2%的要求和前10个月实际增长超过10%的现状,南京可谓“压力山大”。如果全年完不成国家任务,南京将会被省政府约谈通报。而如果全省完不成任务,江苏将会被国务院约谈通报。 (杭春燕)

  声音>>>

  用好蓝天指标的倒逼效应

  截至4日,南京今年已出现147个污染天。146个“污染指标”提前一个多月用完,南京的“蓝天计划”再次泡汤。对这一消息,公众既感到在意料之中,又不免有些失落,人们知道环保不易,但都对蓝天白云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期待。

  “蓝天计划”泡汤,不必太沮丧。设置“污染指标”,提出“蓝天计划”,本身足见对环保的重视,这种重视是改变、改善直至完全改观的起步。尽管结局还不够理想,但人们看到有关部门改善环境的决心和努力。病去如抽丝,环保亦如此。日本、欧美用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才走完由污染到治理的艰难过程,治理环境污染上,还得打一场持久战,公众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

  不沮丧,不代表可以不努力。表面看,全年PM2.5浓度必须下降2%,这是国务院的死命令。往深里看,这又是万千民众的蓝天期待对执政者提出的一道大考题。能不能控制“污染指标”,能不能完成“蓝天计划”,不仅仅是一两个指标完不完成的小事,更是老百姓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党的执政根基稳不稳固的大事。“污染指标”是人定的,是定146天还是246天似乎都行,如果设置为246天,可能“蓝天计划”完成起来还容易些,可是,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的期待一丝一毫都打不了折扣,必须实打实地完成,耍滑不得。

  完成“蓝天计划”,功夫在“诗外”。实施“蓝天计划”,看似是一个指标的单选题,实则是涉及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个人低碳绿色行为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题。污染在天上,根子在地下。“蓝天计划”要想实现,一要跳出环保治环境,把责任从环保单个部门分解传递到每一个相关部门,并明确责任;二要跳出指标看指标,把结果管理改为过程控制;三要强化指标的刚性约束和倒逼效应,让指标发挥应有的强制作用。

  “蓝天计划”泡汤当然不是好事,但如果能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持之以恒,再接再厉,何尝又不是下一次“蓝天计划”完美实现的开始?人们期待这一天。(刘庆传)

原标题: 南京“蓝天计划”今年又黄了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