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自愿捐献遗体志愿者达7421人

25.03.2016  11:49

  “宁愿医学院的学生在我们身上千刀万剐,我们也不希望他们成为医生后,在病人身上动错一刀。”南京有这么一群志愿者,生前,他们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去世之后,他们还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教学与科研。23日,记者从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组织(以下简称“志友”)获悉,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经有7421名志愿者报名参加该组织。 
  1995年,南京市几位退休的老人积极倡导死后无偿捐献遗体以供医学教学和科研之用,并提倡“三不、两献、一育”。其中,“三不”是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接受花圈挽联、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两献”是捐遗体供解剖、献器官供移植;“一育”是骨灰用于植树造林。1996年,南京市成立志友组织,直接归属南京市红十字会管理。2015年南京出台《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 
  “截至目前,志友组织已发展捐献遗体志愿者7421人,已有1429人实现了生前的愿望,捐献了遗体,其中包括3名外籍人士。这些遗体在医学教育、器官移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包括有300多人捐献了眼角膜,使600多名病人重见光明。”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服务部负责人刘文华介绍道。 
  今年84岁的赵玉坤和83岁的邵泽忠是志友副总干事,他们也早已加入了志友组织。每天上午7点半,他们便来到位于南京医科大学的志友办公室进行办公。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服务志友的志愿者,电话答疑,为前来报名的市民登记,并编写《志友通讯》。虽说两人已至耄耋之年,但对于志友的工作,依然乐此不疲。 
  赵玉坤是志友组织中“元老级”的人物,他和老伴1997年便加入了志友组织。看到如今加入志友的志愿者逐渐增多,赵玉坤很感慨,志友组织成立初期,一年才二三十人报名登记,而今年才过去三个月,就有137人报名了。 
  今年83岁的邵泽忠是名退休老干部,“我在八一医院工作20年,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不掌握人体解剖知识,是不可能成为好的医生,不可能治病救人。”邵泽忠感慨道,死后烧成灰没有任何价值,且劳民伤财,而将遗体捐出,供解剖教学,将有用的器官和组织移植给需要的人,是生命的延续。 
  邵泽忠的妻子是志友的志愿者,她也是一位外科医生,虽已年过八旬,但坚持在医院坐诊。战争年代时,她解剖的遗体不止一两具,她表示,人体哪根血管和神经,在解剖时都能看到,因此下刀很准。“我的医疗技术是通过进行遗体解剖换来的,我现在治病救人,死后,我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院的学生在我身上掌握了人体结构组织,当他日后给别人开刀时,就不会出差错。” 
  那么在报名时,是否遇到家人的阻挠呢?赵玉坤回忆,自己和老伴办手续前,曾开家庭会。子女会有些担心,他便从各方面开导子女,减轻他们精神上的负担。结果,2005年,其老伴去世时,自己的三个子女仅打个电话让工作人员来取遗体,家里没有设灵堂,没有挽联,三子女也没请一天假。 
  “子女尽孝需要在生前,而不是死后,因此,按照志友组织先辈们的理想就是破除旧的陋习,这不仅仅是奉献,是利人、利己、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的生命在延续。”赵玉坤如是说。 
  正说着,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带着自己的证件,和已经填写好的捐献遗体志愿书前来登记。赵玉坤和邵泽忠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其实在志友组织里,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很多人甚至全家都加入了志友。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志友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长达100万小时,自己花费的电话费和交通费累计超过10万元。 
  每年清明节前夕,志友组织和遗体捐献者家属便会来到“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前悼念捐献者,平时,他们也会通过网上纪念堂对故人们进行悼念。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