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最地道的南京 老城南改造或保留原住民

01.12.2015  12:09

  要品味南京最地道的市井生活,非老城南莫属,不论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独特建筑,还是充满了烟火气儿的家常里短,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而温暖。但这样的闲适与温情,却一点一点消失于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之中,位于老城南的秦淮区小西湖片区明年将启动改造整治工程,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该片区的改造将有望打破过去“大拆大建”的固有模式,而是在保护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精雕细琢”,改造的同时将尽可能保留原住民。

  探访》》》

  古时“贵族区”今成“棚户区

  小西湖的名字,是因古时有塘,环境优美如杭州西湖,所以得名小西湖,这里还曾是世家望族的聚居之地。现今的小西湖片区,背倚夫子庙,面朝老门东,但位于繁华之地的小西湖片区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坑洼的道路,破败的建筑,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俨然成了一处位于城市中的“棚户区”。

  扬子晚报记者11月30日从秦淮区获悉,小西湖片区明年将启动改造整治,规划范围北临小油坊巷、小西湖小学,东至箍桶巷,南抵马道街,西至大油坊巷,总用地面积约4.69公顷。

  首邀高校师生“智囊团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其他片区的改造不同,今年7月,由南京市规划局、秦淮区政府等联合发起,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志愿参加,开展了南京市秦淮区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小西湖片区,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志愿活动。而高校师生志愿参与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复兴规划研究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11月,由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和历史文化保护学者组成的专家学者组,对三所高校师生的五组规划研究设计方案进行了点评,共同研讨对南京市现存的明清时代的街区、风貌区的更新保护路径。

  改造》》》

  复建快园重现小西湖

  目前披露的5个方案中,不仅展现了年轻人的活力和奇思妙想,不少方案还对资金筹措、原住民问题等实施策略提出了评估意见。在南京大学的一份方案中,就提出恢复快园和市隐园两个园子。小西湖因有湖媲美杭州西湖而得名,据称这小西湖就位于快园之中。“怪古环廊立,奇花拥阁来……”曾是明代戏曲家徐霖旧居的快园,景色到底有多好?明武宗两次南巡皆入住快园,便可见一斑。但清末快园开始败落,到了民国时期,更加荒芜不堪,后此地改建为民宅。

  “底商上住”新格局

  在老城南的多次改造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大拆大建”,失去了原住民的老城南,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市井温情。但在此次小西湖片区中,高校师生志愿者们则大胆创新,改造的同时,还能尽可能的保留原住民。在南大志愿者在实地走访中就发现,片区内朱雀里短短36米的一段路,就住着11户人家,拥挤的景象可想而知。在他们提交的方案中,就提出:修房子,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底商上住”的新思路,为原住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推进》》》

  方案将与居民见面

  小西湖片区虽然基本保留了明清的空间格局,但由于环境较差,公共配套设施缺乏,环境整治及房屋更新改善迫在眉睫。高校师生团队的介入不仅是历史街区规划保护的创造性探索,更为南京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带来了清新之风。据悉,三所高校师生的五个规划研究方案,很快就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展板,与小西湖片区的居民见面,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在后期调整、深化的基础上,开展后续项目实施的规划设计研究。(编辑:江音)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