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绿色殡葬发展调查

23.08.2016  17:32

      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

      经过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倡导、推广,江苏省南京市的节地生态葬在曲折发展中逐渐成升温态势,然而,在“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影响下,若要全面推行节地生态葬,尚需多方助力。

      三个镜头

      折射节地生态葬渐升温

      镜头一:近万名逝者骨灰撒江。1991年起,南京市开始举行骨灰江葬活动。25年来,南京有近万名市民选择江葬。

      “江葬挺好的,骨灰撒入长江,流入大海,不占用一点资源,不给后人添麻烦。”3月26日,在今年清明期间发出的首艘“江祭船”上,南京市民高健萍说。她今年65岁了,家里已经有爷爷、母亲、弟弟以及公公婆婆等5个人选择了江葬,她和老伴商量过了,他们的“身后事”也会选择江葬。

      从2004年开始,南京市殡葬管理处与轮渡公司合作,每年清明节期间举办长江公祭,让选择江葬的市民家属有一个追思亲人的机会。从2016年起,南京市户籍江葬的家庭实行免费集体江祭,每户可持江葬证免费领取6张船票、每人一枝菊花、每户一包花瓣。

      今年清明期间参与首日江祭的人数也从往年的400余人增至800人,说明市民生态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镜头二:8000多名逝者在墓园生态节地葬。“看到桂花树一天天长大,生机勃勃,心里安慰很多。”前几年,南京市著名媒体人吴晓平将岳父岳母骨灰安葬在思园,“看到这里这么美丽,以后自己‘身后事’也会选择树葬的方式。”
据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南京平均每年户籍死亡人口约3.5万人,从2005年开始,南京各大陵园都开辟了生态葬区,推出了花坛葬、树葬等生态处理骨灰葬式,截至目前,已经有8000多户家庭为逝者选择了生态葬,树葬占七成以上。

      为鼓励生态葬,从2012年11月起,全市8个经营性公墓推出“不留灰、不留碑、不留名”的树葬和花坛葬,费用全免。2014年,又推出了在市属8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三不留”的生态葬,给予每户一次性1000元的奖励。2015年,南京市再次加大生态葬优惠力度,凡在该市14家经营性公墓选择不留灰、不立碑“两不留”生态葬的,一次性给予每户奖励1000元。

      从“三不留”改为“两不留”,在集体碑上留个名字,实现“名长存”,相信今后选择生态葬的人会越来越多。

      镜头三:雨花功德园墙壁葬遭抢购。“你们的墙壁葬还有吗?我想把家人的骨灰安葬于此。”南京雨花功德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到买墓地的咨询电话,今年大多数市民看中的是墙壁生态葬。

      雨花功德园销售部经理和跃进深有感触:“2003年,雨花功德园开始推广壁葬,接受人群很少,每个月销售一两个就很好了。经过十多年的推广,接受生态葬的人群慢慢多了,清明期间每天都能销售十多个壁葬。”

      一位退休教授告诉笔者:“功德园的生态节地葬区已经很成熟了,让人心动的是,这里周边环境很好,像个大公园,我和老伴决定百年后落葬在这里。”

      据了解,设施简陋、服务简单等因素是阻碍绿色葬法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南京部分陵园的生态葬区多在较为偏远的位置,绿化也一般,逝者亲属进行祭奠也不方便,选择的人自然很少。

      南京市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张明跃表示,近年来,他们加大了对陵园的提档升级,留出好的位置推广生态节地葬,并营造优美的环境。另外,推行生态节地葬,不仅要葬式创新、可接受,更要推动骨灰存放容器的革新,像雨花功德园推出的圆柱体骨灰容器,可以安放更多逝者骨灰,使家族合葬成为可能。
多方助力

      全面推行节地生态葬

      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

      为贯彻落实《意见》,南京结合江苏省民政厅相关部署和要求,出台多项措施。一是通过媒体专版、社区宣传、板报评比、扫微信送祝福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倡议市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二是在葬式葬法上寻求创新,今年在原有江葬、树葬、壁葬等形式基础上,创新推出3D生态云葬。这种新型节地葬,40平方米可安放460个单穴,达到传统墓地1亩土地的安葬量。

      除此之外,南京还在骨灰纪念堂、公益性公墓推广节地生态葬上下功夫。比如浦口区投资5000万元在二龙山公墓新建大型纪念堂,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目前已接纳拆迁安置骨灰3000多具。

      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以生态节地葬骨灰安置方式为主导的格局初步形成。其中,新建经营性公墓生态葬比例不少于35%,现有经营性公墓存量土地的生态葬比例大于20%。

      扩大奖补

      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推行生态葬

      目前,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30万,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年死亡人口在3.5万左右,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墓葬方式,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总量会持续增加。与之相矛盾的是,老百姓“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短时间难以改变。

      为吸引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奖补制度。在减免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基础上,南京市已出台《生态葬奖补实施办法》《免除集体江祭费用实施办法》等生态葬鼓励政策,不断扩大惠民覆盖面,推动节地生态葬建设。

      在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看来,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选择生态葬,这种表率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早在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实行生态安葬,采取骨灰存放、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积极参与骨灰撒散、海葬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动要求实行海葬这种生态葬的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阮锋说,在功德园里,有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军人身体力行选择生态葬,他们的示范作用对其他人影响很大。

      文化认同

      培育绿色生态殡葬新风俗

      在南京市多家规模比较大的陵园调查了解发现,很多市民表示听说过“生态殡葬”,也普遍认可生态节地葬,却很少有人愿意选择生态葬处理身后事,还是愿意选择价位较高的墓葬。

      在隐龙山陵园,来自浦口区的王先生因为迁坟的缘故,给已过世的父母选择墓地。“给父母买墓地,不能不孝顺吧,周围好多亲戚朋友给父母都选好了墓地,自己也不能太寒酸了。生态葬挺好的,但暂时不会选择,等接受的人多起来,再考虑生态葬吧。”王先生表示。

      “普通的墓穴要卖到3万-4万元,销量还非常好,而费用很少的生态葬,不论如何推广和宣传,市民依然兴趣不大。”隐龙山陵园经理周立平说,百姓“入土为安”的思想比较牢固,哪怕是一些收入不高的困难人群,也会咬牙选择前者。

      “关键是观念。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选择低价位葬式不孝、没面子,事实上,目前选择生态葬的人文化素质都较高,很多都是教师、医生,还有革命军人。”阮锋说,观念越开放,越能接受各种生态节地葬式。

      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丁盛清表示,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文化认同,才能让生态葬水到渠成。“要让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是自然规律,殡葬改革是人类观念的一次飞跃。”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