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着力创新农村综改取得新成效

03.12.2015  16:15
        去年以来,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有关深化农村改革要求,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南京市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全市城乡资源要素加快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农村综改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督查推进机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了全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市各相关单位建立了“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业务处室—联络员”的工作网络和协调机制,形成运作有序的农村改革联络图。按照“任务项目化、责任部门化、进度节点化、推进网格化”要求,建立责任部门例会制,每月定期召开联络员例会,定期汇总改革推进进程,不定期编发农村改革信息简报。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挂图作战”,每月开展农村改革专项督查,通过月报督查、现场督查、会议通报等形式,全力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工作。自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先后召开8次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现场会及推进会,在郊区层面掀起了勇当改革先锋的热潮。
        ●构建完善的实施配套方案。贯彻中央、省市相关改革文件精神,出台了《南京市农村综合改革(2014—2015年)任务分解》,作为全市农村综合改革的总依据和总抓手,明确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6大类20项农村改革目标任务。围绕目标任务先后出台了《南京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南京市户籍市域范围内有序通迁的实施意见》等8个改革实施方案,并配套出台了《南京市土地指标交易配置暂行办法》等20多个指导性实施意见或细则。两年来,全市共计出台34个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基本涵盖农村综合改革6类20项任务。郊区层面也制定出台诸多农村改革配套细则,如各郊区分别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交易规则等,强化了市、区两级农村改革的政策联动与衔接。
        ●创建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争取试点政策支持。近年来,全市先后成功创建了农业部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国土资源部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各郊区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先后争取到高淳部级和江宁省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高淳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六合省级农村宅基地与农房统一发证试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农村改革试点,为我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打造了更多的试点平台。
        坚持重点突破,农村综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至10月底,我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0家,实现销售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增家庭农场665家,总数达2376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超过50%;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全市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700家,涵盖育苗育秧等;推进郊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淘宝特色中国—南京馆加盟网店已达481家,销售额4.76亿元;着力提升农业功能业态,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目前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预计超过12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预计超过3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至10月底累计启动48个镇街、532个村、212万亩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占总承包地面积的80%以上,高淳、六合、江宁等区已颁发第一批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试点开展房地统一登记工作;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分别在高淳、溧水和六合区形成镇级市场交易为主、区级市场交易为主和镇街公共资源交易站为交易平台等三种模式,全市已建成4个区级和41个镇街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全市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累计实现交易493笔,交易金额逾3.2亿元,我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高淳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额,连续4个月在全省县域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中位居第一。通过市场公开交易,有效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今年,农业部和中农办有关领导来我市进行现场调研,对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加强集体“三资”监管;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土地综合整治,近三年全市共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总规模100万亩,实现了耕地得增加、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产业得集聚、生态得提升。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市老五县已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全市已开业48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覆盖全市四分之三涉农镇街,累放贷款324.2亿元,其中70%左右的贷款均投放于“三农”领域。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开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289家,覆盖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完成了无银行网点行政村的全覆盖。据统计,全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累计办理小额取现27.08万笔,取款金额18551.5万元,惠及农村人口逾39.48万。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对包括省级财政奖补目录以外的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市、区两级财政补贴比例均由25%提高到35%,财政补贴力度在全省居于首位。至10月底,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8374.48万元,其中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451.33万元,占比41.21%。高淳、六合、溧水等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已成功融资400多万元,实现了扩大农村产权抵质押物范围的试点突破。
        ●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去年底出台《南京市户籍市域范围内有序通迁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人才落户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户籍通迁新政,老五县(江宁、原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与市区户口实现通迁,取消了原老五县迁往市区的购房面积限制。同时,改革人才落户政策,取消了在宁应届本科毕业生落户限制和必须在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保留户籍二年等2项限制规定,放宽往届高校毕业生落户条件,为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提供落户通道。全面设立区(园区)人才中心集体户等措施,以方便人才办理落户。2015年上半年市区迁往原五县人数为14642人,原五县迁往市区人数为11606人,市区人口减少3036人,积极引导了主城区人口向新城新市镇有序迁移。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在2014年实施分区域城乡低保同标的基础上,今年7月首次实现全市域城乡低保同标并轨,全市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00元/月;今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60元/人。推进市域内新农合跨统筹区在补偿标准、转诊制度、用药目录、诊疗项目、补偿结算办法、信息平台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建立起城乡统一、全覆盖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今年3月在省内率先出台《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通知》,对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2.49万人,其中参保人数57.67万人,领取养老保险待遇54.88万人,发放率100%;加大城乡教育均衡化配置力度;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高淳区完成部级小水改示范县验收工作,江宁区省级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整合资源、聚焦重点,完善镇街、村、农户三级帮扶体系,突出造血功能,促进郊区均衡协调和谐发展。今年4个经济欠发达镇街落实帮扶项目12个,总投资1.9亿元。瞄准扶持购岗、鼓励创业、帮助入股“三个靶向”,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新增专项扶持低收入农户6000多人(户);加强富民创业扶持,强化创业基地规模、产业特色和服务水平,今年新增创业基地20个、示范基地11个,累计分别达到141个、31个;目前全市6个郊区已全部通过省级“四有一责”创建验收,稳步提升村级发展能力,9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70万元;全市10个城乡统筹试点镇街累计实施土地整治35.9万亩,农民集中居住区累计竣工270万平方米,引导农民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居住;全市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区775平方公里,命名6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高淳国际慢城、江宁金花村等特色品牌逐步打响,六合大泉村成功获批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理念基本树立
        镇街分类考核已成南京科学发展创新品牌
        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不唯GDP的镇街分类考核,对郊区镇街实行分类评价、差别化考核,引导镇街走“特色发展”之路。根据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和镇街现有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特点,将全市郊区所有镇街(56个)划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19个)、先进制造业主导型(20个)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型(17个)三类,建立符合街镇发展实际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郊区镇街特色发展、科学发展
        南京镇街分类考核通过四年的实践,镇街进一步树立了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理念,激发了内在发展动力与活力,郊区综合实力得到加强,特色发展路径初步形成,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实现了镇街全面覆盖、结果全员排队、成绩全部公布,已经成为我市推进科学发展的创新品牌。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上,我市注重与省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省“八项工程”、农业基本现代化等指标体系相衔接,按照全局性、阶段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坚持基本考核与分类考核相结合,建立了基本指标、分类指标和附加指标组成的综合测评体系总体框架。
        基本指标针对全部镇街设置,共10个,分值55分,占总分的46%;分类指标分别针对不同类型镇街设置,现代农业主导型、先进制造业主导型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型指标各10个,分值65分,占总分54%。基本指标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指标突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先进制造业指标突出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和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指标突出产业发展、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为突出争先进位工作导向,还设立了附加指标。将列入全市重点任务,但仍处于试点阶段或未覆盖全部考核镇街的工作,作为附加指标进行考核,鼓励镇街争先进位。今年,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新市镇建设和当年获省以上奖励情况等6个专项工作列入附加指标考核。
        在评价指标目标值的设定及计分方法上,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定考核指标目标值。兼顾发展水平与工作实绩,让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街镇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较高的分值。同时,引入开展满意度调查活动,“成绩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起街镇争先进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