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环保行政处罚由“人算”变“机算”

15.05.2015  00:02

避免执法因人为因素导致裁决偏差

 

 

  对环境违法单位怎么罚、罚多少,不再由执法人员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专门的系统进行精确计算后得出处罚结果。南京市环保局局与一家环保企业联合研发的“环保行政处罚裁量辅助决策系统”,已在环保执法中全面应用,避免执法中因人为因素导致裁决偏轻或偏重。

   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处罚结果

  这套系统的知识产权所有人是南京市环保局和南京腾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原理是,构建一个处罚裁量过程的数学模型,其中有“行为”和“后果”两种构成,同时建立各种违法“行为”的数据库,通过计算得出“后果”,即给出处罚结果。

  打开电脑,登录该系统,系统就会自动给出执法任务,要查什么,怎么查,依据什么法律法规,系统都马上给出指导。工作人员模拟查处某电力企业,将燃煤机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浓度、现场笔录一一录入系统,并上载现场拍摄的污染排放照片。很快,系统就计算出了执法意见:是否超标排放,依据环保相关法律,应该如何进行处罚。轻点鼠标打印,一张行政处罚通知单就形成了。系统还可根据处罚日期,算出按日计罚的具体数额。

   环保法律条款多,“人算”很磨人

  据介绍,从1979年至今,我国制定的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60多部,部门规章有600多部,环境标准有1000多部。这些法律法规中,有行政处罚具体实施款项的有近40项;处罚金额跨度大,从100元到20万元,罚款倍数最低1倍,最高5倍。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处罚规定增加了按日计罚,开展环境执法时,行政处罚通知单怎么填,常常很考验执法人员。“稍微有一点差错,就可能造成执法不公。”一位长期从事企业污染行为执法的工作人员说,使用这套系统之后,所有的法律法规都存在系统数据库中,执法时更有说服力,不会出错。

   采用系统计算,避免处罚中的人为因素

  这套系统除了可让执法更方便,更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过去执法处罚“由人说了算”存在的不公情况。“如果执法单位和违法人之间有亲友关系,就少罚一点。使用这一执法系统后,这种行为很难再出现,因为怎么罚、罚多少,系统说了算,人不能改变。”市环境执法总队一位执法人员说。

  国家环保部和北京大学环保专家对这套系统进行的鉴定认为该系统可避免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保证执法可信度,也可避免由人为因素产生的腐败行为。(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