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激发“三社”新活力 应对民政新常态

27.11.2015  11:17

      社会治理引领民政新常态,也赋予“三社”新机遇、新挑战、新活力。南京在“三社联动”中拓展在“三”、核心在“社”、关键在“联”、效果在“动”,做了一些探索。

      拓展在“三”。一推综合改革拓思路。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社会养老、社区建设、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等文件,均对“三社”作用和任务予以明确,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成为社会服务领域的综合维度。二推项目购买通平台。全市30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向社会组织购买,涉及为老、为小、为困、为新市民、为中产精英人士服务。外包社区公共服务站,通过竞标交给有资质的社工机构承接。三推标准建设打基础。推动社会工作系列标准化建设,出台社工督导实务规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流程标准、社区服务项目绩效评估试点标准、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公共服务通用目录。

      核心在“社”。一是社会+,政府-。社会协同方面,组建南京市社会工作园,运作公益创投,试点公益创业;以1亿元财政资金,带动2000万元社会资金,促进府、校、媒、企、社协同发展。政府简政方面,南京市民政局简政瘦身,拿出涉及养老、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救助等56项外包清单,用790万元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市政府购买服务6大类280项,其中8%为“三社”项目。

      二是社会组织+,社区-。一方面,社会组织“加量”,出台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文件,对居家养老等服务类社会组织“零门槛”登记。目前全市社会组织备案3万家,注册已破万,年增幅31%,其中70%的增长点来自社区,32%为社工专业服务类社会组织。另一方面,社区力行减负。推进社区去行政化,制定社区准入“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使社区开门服务转为上门服务、社工“坐诊”转为外出“巡诊”。

      三是社工+,行政-。第一,广覆之。全市近2万名专职社工,3-4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7-8倍社区志愿者,形成“社工+义工+督导+网格员”的新社会服务格局。第二,专精之。出台社工督导及岗位开发办法,设立10个社工督导工作室,民办社工机构近百家,全面推广全科社工培训。第三,转身份。放宽民办社工机构登记条件,激励社区社工体制外创业。21%的社区社工转型为机构社工,出现了“刘晓平社会公益发展中心”等品牌社工机构。

      关键在“联”。主要体现为载体联、机制联、组团联。载体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面积联,社区办公面积不低于50%、 40家新型街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不低于60%用于开展社工服务。二是项目联,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入社工督导,15万元以上项目必须有2名专业社工,将社工专业工作机制健全列入项目绩效考核标准。三是活动联,2013年以来每年举办“南京社洽会”,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搭建对接平台,吸引5000多万元财政、福彩、社会资金,新增近千个社工就业岗位。

      机制联主要是考核联、经费联、专项联,如民政目标考核体系设置养老民营化率、社区社会组织专业化率、持证社工社会组织就业率等联动指标;整合相关条口“三社”资金,通过南京市民政局购买服务项目统一拨付;专项培育养老、为小、调解治理、留守关爱类社会组织120家。

      组团联则主要包括:市、区联,将市区资金配比、载体建设、“三社联动”指标纳入市、区两级共同督察;部门联,与市委组织部1∶1设立4600万元资金项目,与卫生、政法、信访、妇联、团委、科委等联合制定政策;内部联,机关50%以上工作由“社”字头处室协作,直属单位开发社工岗位,创办社工机构,辐射就近社区,实现民政业务破墙发展。

      效果在“动”。一是对接需求参与活。项目对接社区需求,由社会组织承接,经社区群众认可,征求实施地所在社区、街道意见。二是专才引培服务活。广泛引进专业社工人才,提升了服务品质。如恩派公益中心社会创新众筹、爱德培育中心“好来屋”老人照料、海归社工“音乐疗法”等,改变了社区服务“行政化、不专业”的传统印象。三是协商民主治理活。城乡社区逐渐服务专业化、主体多元化、诉求有序化,协商民主氛围日趋浓厚。如浦口区永宁街道、秦淮区弓箭坊社区、江宁区牌坊社区等萌发了一大批社区论坛、民主听证会、社区自治协会。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