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开特色党课 首期“村书记学堂”干货多

29.06.2017  17:05

        25日,南京市江宁区为村(社区)“当家人”开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党课——“村书记学堂”。6名“富民强村带头人”现身说法,200多名村(社区)书记认真听讲,省市党校、社科院专家释疑解惑,开启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头脑风暴”。

        老王“三行泪”,石塘“三部曲

        横溪街道石塘村5年前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至今,获得“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7项“国家级荣誉”,开办起135家农家乐餐饮、24家民宿。说起石塘的变化,村党总支书记郑涛讲了一个故事——“老王的三行泪”。

        故事的主人公是石塘村首批开张的农家乐老板王宜成。以前,石塘村位置偏僻,到南京要1个多小时,儿子结婚后在城里生活,平时不回来,老两口经常深夜里抹心酸泪,这是第一行泪;2012年搞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环境变好,老王办起农家乐,开门营业当天晚上,老两口盘点当天的收入,流下了激动的泪,这是第二行泪;现在石塘村名气很响,游客很多,儿子、媳妇一到周末就带着小孙子回来帮忙,老两口想想现在的好日子,流下了幸福的泪,这是第三行泪。

        老王的三行泪,折射了石塘从偏僻穷村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 的“三部曲”,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万多元。这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党组织示范带动。郑涛介绍说,石塘第一个拆自家披棚的是党员,第一个开农家乐示范的是党员,第一个加入村餐饮卫生协会的是党员,第一个利用互联网营销的是党员。如今,村党总支又发起成立南京第一家村级电商服务中心,举办了两届全国“i创杯”互联网大赛,建设互联网特色小镇。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点评,石塘农民收入已逼近南京市民人均水平,但生活、居住成本要少得多。村民纷纷返乡创业,一边坐在家门口大把赚钱,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亲情、爱情、友情“三丰收”。

        把百姓的事办好,才是真本事

        快速城市化的江宁,拥有城市型、农村型、过渡型三类村(社区),吸引大批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2012年7月,北大研究生熊康生来到江宁当上大学生村官,第一站是该区最早迈入“亿元村”的东山街道章村社区。上班第一天,省劳模、老书记张文才对他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

        “能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才是真本事。”从东山街道章村、佘村,再到天云社区,熊康生始终铭记。天云是城市型社区,没有章村那样的实力,安置群众多、外来人口多,但是资产少、资源少。他带领“两委”干部走遍社区6个小区的每个楼栋,走访1200居民户,梳理出社区“造血”功能不足、物业管理较弱、精细化服务不够等重点问题,然后抓住江宁“副城东进”的机遇,增加社区集体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引进了9家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入户陪伴、健康义诊、手工娱乐、心灵茶吧等20多项贴心服务。

        “天云社区面临的困境和破解的路径,在我们城市型、过渡型社区很有代表性。”麒麟街道建南社区书记王杰说,社区一方面要服务麒麟科创城,一方面要增强造血功能、服务拆迁农民。为此,建南社区在新城建设中盘下12组门面房,集体收入达到400万元,又向社会组织购买了初中课业辅导服务。“城里的教育机构费用太高,对拆迁农民是笔不小的负担,而孩子学习不能耽误,社区来组织,就为农民减了负。”王杰说。

        富民强村背后,都有坚强党组织

        江宁201个村(社区),村均集体收入413万元。南京10个(村集体收入)亿元村,8个在江宁。然而总体村强民富的背后,江宁还是有一些“欠发达村”。湖熟街道万安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没有工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也没有优势,过去集体收入不到30万元。

        年年扶贫年年贫,迫使村支书樊竹带领干部和社区群众“换脑筋”,确立了内挖潜力、外借资源两大方略“挖穷根”:一方面盘活现有土地、水面,搞精品蔬菜、特色养殖,一方面统筹运作帮扶资金,在街道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厂房,在江宁高新园购买优质物业,形成“两个百万元”的集体经济增长点。村里83名低收入分类扶贫,或安排公益岗位,或纳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不让一户“掉队”。

        “每一个富民强村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强村首先要强班子,脱贫前提是换思路。”江宁区委主要领导感慨地说,村(社区)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无论是落实政策、凝聚民心还是推动发展,村(社区)党组织都是基础、是核心。江宁今后将定期举办“村书记先锋讲坛”,比学赶超,激发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要学习交流,增强党员干部引领发展的本领和能力,让每一个村(社区)党组织成为富民强村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化为带领农民创业致富的“造血干细胞”。(顾巍钟)

 

来源: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