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老南京度炎夏标配 蒲扇竹床沉李浮瓜

06.08.2015  10:20

  连日高温让整个南京城陷入了“烧烤模式”,空调房里喝着冰可乐成了很多人度夏的不二选择,而昨天,“记忆里南京没有空调的夏天”的帖子在朋友圈里被转发分享,蒲扇、井水、竹床、酸梅汤、防空洞,老南京度夏的“标配”一一呈现,很多网友点赞:“与其说我们怀念那时候的夏天,还不如说我们怀念小时候‘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旧时光。

   竹床上老蒲扇扇来的“穿堂风

  网友小雅姑娘说:“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里,无论天多热,夕阳西斜,左邻右舍‘乘凉风’的队伍就开始蠢蠢欲动。那时候大家纳凉等风来,成为炎炎夏日的一道风景。”在那个还不知道空调为何物的年代,“等风来”大军无疑是夏夜一道最接地气的风景。

  “那时候老城南都是平房,而且基本都是木结构的房子,前后都有门窗,一起打开的话,有穿堂风经过还是很舒服的。”在老城南住了几十年的老南京濮传俊告诉记者,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小院子,院子里还有口水井,夏天一到下午5点多,大家就会打一桶凉爽的井水,浇浇发烫的地面,泼泼灼热的墙壁,小孩子这时候就喜欢在旁边“打水仗”。

  “母亲准备晚饭,我们就端起小桌子,摆上小板凳,吃着麻油拌萝卜,一家人说说笑笑,就觉得没那么热了,而且很惬意。”濮老告诉记者竹床也是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标配”,“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坐在竹床上,摇着蒲扇聊天,有时候也会去邻居家串门。为了通风,那时候晚上睡觉家家户户的门窗也都是不关的。

   “沉李浮瓜”沁出的那股清凉劲儿

  如今避暑吃冷饮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不少网友都对一碗绿豆汤念念不忘:“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雪糕是奢侈品,妈妈就给我们煮绿豆汤,绿豆汤里一定要放糖,每天晚上能喝上一碗甜甜的绿豆汤就是最幸福的事了。”“那时候街上卖酸梅汤的也不少,一碗只要几分钱很便宜,喝几口下去沁到心底的舒服。

  除了绿豆汤和酸梅汤,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就是自制冰镇西瓜。“没有冰箱,西瓜就用个竹篮子装着浸在井水里。说来也怪,天气越热,井水越寒气逼人。吃晚饭前浸下的西瓜,时隔两三个小时取上来,竟也有冰镇的口感,真的好怀念。”这种冰镇水果的做法,古人用了两句诗来形容“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发展到后来,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叫“沉李浮瓜”。“现在西瓜都是放在冰箱里冰一下,虽然说方便了,但就是觉得吃不出当年那股清凉劲儿了。”濮老感慨道。

   泡澡和“叫夏”,才是老南京的“

  不少人印象里,冬天才泡澡,夏天淋浴。其实老南京泡澡不分早晚,无论四季。“南京夏天湿热,闷得人整天头昏脑涨的,容易困乏没精神,这时候就更需要泡澡了。”濮传俊回忆说,以前老城南有不少澡堂子,大夏天的黄昏,不少铁杆澡客早早来到浴室,他们基本是老人,“洗澡有个说法,先泡的水干净,要赶头汤水,就像老饕赶头汤面一样。”濮老说,现在年轻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不管外面温度再高,也不一定能出几把汗,内热散不出去,就很容易感冒发烧,“下池子一泡,汗一出,不消三分钟,整个感觉就不同了。

  老南京的夏天,必须也不能少了它,那就是蝈蝈。“老城南人喜欢买一只蝈蝈回来叫夏和听响,我们称它为‘叫油子’。在我们家住的大杂院里,几乎家家都有一只抖动着翅膀、互比声音高低的蝈蝈。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时,泡上一壶茶,手持芭蕉扇,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听着蝈蝈的鸣叫声,就感到心情舒畅,闷热消除了。

   防空洞觅清凉,“金陵”蚊香已不在

  阮女士是一名60后,出生、成长、工作都在老下关地区,回忆起南京的夏天,“防空洞”是个不得不提的关键词。“当年放学后,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去防空洞玩耍。”阮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童年常去的防空洞,位于狮子山脚下,“就记得防空洞里凉快极了,里面温度还不到20℃。防空洞里面人很多,聊天、玩耍,很快就能从放学待到天黑。

  家住盐仓桥的惠奶奶曾是一名铁路职工,已经年过八十的她,提起南京的夏天,感慨颇多,“那个年代南京人夏天很多都睡在外面。”吃完晚饭,老南京便出门,找一个开阔风大的地方,铺下凉席就坐下,而大桥饭店门口曾是惠奶奶家附近最开阔的场所,也是附近最热门的纳凉之地。不过睡在户外,不仅人多,蚊虫也多,稍不留意,手臂上就布满了红色小包,点蚊香是户外驱赶蚊虫最常见的方式,“那时候点盘蚊香就能解决。”惠奶奶说到蚊香,便回忆起当时风靡一时的“金陵”牌蚊香,而如今这个牌子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徐路平 记者 黄欢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