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展:传承金陵匠心

12.06.2016  19:29

  两名织工辛勤劳作,一天仅能织出五六厘米云锦;打造一片薄如蝉翼的金箔,需要工匠挥动3万次铁锤;扎制一盏小小花灯,要历经上百道工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无数金陵匠人智慧与心血,是古都南京所独有的文化瑰宝。

  今天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金陵神工·匠心传颂”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展将在南京市文化馆开幕,60余项非遗精粹通过展示、演出与互动体验,带领公众近距离领略金陵匠人的传世绝技。经过多年来的抢救性保护,一些曾经境况濒危、后继无人的传统技艺,重新恢复起健康有序的传承链条,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报道见A4版)

       创新技艺:云锦绒花登上时尚秀场

  去年1月,2015春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在法国开幕,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劳伦斯许携手南京云锦推出“敦煌时装秀”。5款云锦服饰,加上用云锦面料制作的4双高跟鞋和两款包包,以“时尚套装”的形式完成了从古代皇家织品向现代奢侈级面料的华丽转身。

  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成就了南京云锦的时尚转型。其中一款云锦面料采用的二经绞罗工艺曾一度失传,云锦研究所的大师们通过数年研究终于成功“复活”了这项技艺。从纹样设计到上机织造再到最后整理,一共要经过120多道工序,整个面料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

  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技艺,凝聚着南京手工艺人精工细作、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工艺如何活在当下,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实用需求,成了非遗传承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邹奕介绍说,近年来,我市通过南京青奥会、米兰世博会等国际舞台为本土非遗项目搭建平台,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扶持、引导传承人成立工作室、研究所,对传统工艺进行创新改良,激发出贴合时代的生命力。

  甘家大院的绒花坊,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每天都会在这里制作绒花,过去主要是展示手艺,如今却有了忙不完的订单。

  去年的米兰世博会南京周,绒花作为南京的非遗代表之一登台亮相,赵树宪和设计师丁钰洁合作的绒花礼帽,引来了欧美知名服饰品牌的关注。传统的西方礼帽大多使用绢花、丝绸或羽毛作为装饰,在传承人与设计师的碰撞中,南京绒花在传统选材蚕丝绒之外,又加入了孔雀羽等新材料,绚丽的色彩和纯手工的制作技艺,为绒花第一次赢得了国外订单。

     抢救保护:南京白局有了90后传承人

  发源于元末云锦机房的南京白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时代的变迁让这门古老的地方曲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能够上台演出的艺人仅剩下寥寥数人。

  90后男孩夏天,当年高考时找到南京白局艺人徐春华临时学艺,一曲传统段子《机房苦》让他顺利通过了播音系考试,从此与白局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夏天正式拜师徐春华,走上了传承白局之路,如今已成为南京白局的区级非遗传承人。

  除了跟着师傅学弹唱,夏天还根据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为白局艺术加入了不少新潮元素:琵琶、胡琴搭配吉他和B-box,南京方言“混搭”西方说唱,这些在外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的改造,却为古老的白局艺术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

  “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无人肯学,是摆在很多非遗项目面前的一道传承难题。”邹奕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濒危项目,我市通过健全完善名录体系、建设传承基地、政府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进行抢救性保护。

  以南京白局为例,考虑到其濒危状况,有关部门首先对白局艺术进行数字化采集,记录下一套完整的影像、文字、图片资料。依托市、区文化馆和博物馆,为白局艺术提供展示场馆和传承基地。为了让这门地方曲艺真正在民间扎下根基,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南京白局社区巡演、“我是小小传承人”以及非遗传承夏令营等活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地方曲艺的认同感。

  经过多年来的扶持培育和精心推广,白局的传承人队伍不断完善壮大,不仅有了夏天这样80后、90后的年轻学徒,还吸引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加入。老艺人们终于不必再担忧人走技亡、曲终人散了。

       文创研发:创意作品走进百姓生活

  5月19日,南京文创展亮相北京故宫博物院,65组(套)既传统又时尚的文创产品博得观众的啧啧称赞,金箔剪纸、“南京老地名”创意剪纸扇等一批非遗文创作品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南京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首创的金箔剪纸,将南京两大国家级非遗相结合,相比普通剪纸更具立体感和视觉效果,同时还解决了纸张存放久了会变色、变脆、不易保存的难题,可谓匠心独具。

  一组三件“铜铸贴金萌佛”,以“禅悦”、“净观”、“法喜”三个形象分别阐释了定心、自信、喜悦。这款作品运用了金陵金箔技艺,将佛像造型融入时尚Q萌元素,形象生动可爱,除了做居家装饰,还可以车载摆放,实用性很强。

  非遗不能只做“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要让技艺传承发展,除了专心做手艺,还需要与现代创意设计融合,以时尚美观又不失实用性的作品,走进生活、贴近公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市“十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近期有望出炉。规划草案中提到,我市将引导非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实现非遗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未来几年,非遗技艺与创意设计将碰撞出更多奇妙的火花,让传承“金陵匠心”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本报记者 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