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田畴唱响“智造”歌
16.02.2017 14:33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从扩大有效供给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南京市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心已从围绕农产品生产转移到满足市场需求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田畴阡陌间结出硕果。”该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继2015年全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位至全省第三后,2016年农业现代化监测水平更是达到93%,全省排名保三争二;电商评选、生物农业产值等多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成果奖、江苏省农业丰收奖等各类荣誉称号27项,有力展示了江宁农业新形象。
从种植到“智造”,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闪烁“创新因子”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的钦武家禽养殖场,既闻不到刺鼻的鸡粪味,也难觅蚊蝇的踪影。在蛋鸡舍内的三层养鸡设备上,每一层都安装着鸡笼,笼外是一条狭长的饲料槽,下方是鸡蛋槽,一个个刚刚产下的鸡蛋正稳稳地躺在那里,之后由传送带从鸡舍直接送到工作人员手中。整个鸡舍很少有工作人员进出,他们要做的就是坐在电脑前,实时监控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遥控器自动喂食、喂水、通风。
如今在江宁,现代农业也玩起了“智能制造”,涌现出一批行走在智慧前沿、引领市场风向的农业企业,涵盖农业的多个领域和产业链条的多个环节。他们在智慧农业方面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地渗透进了智慧基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手段,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产品经营制度及流通格局。
创新改变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更丰富了“菜篮子”内容。“迷你”西瓜身材像圣女果,既有黄瓜的清脆,又有西瓜的甘甜;巨大的美国彩色泡椒,端上普通市民的餐桌……各种“新、奇、特、趣”的农产品应有尽有,江宁农产品品牌效应逐步突显。
从自主经营到适度规模,“富农惠农”步伐铿锵有力
日前,笔者来到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光猛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广猛高兴地说,这几年通过种养结合,将养猪场内的粪便作为农田肥料,长出来的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今年他又扩大了家庭农场规模。
截至目前,南京市江宁区在农业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达752家,经营总面积的18万亩,超过全区耕地总面积三成,农场类型涵盖了种植、养殖等多种农业经营形态。“家庭农场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民致富的新兴力量。”该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规模经营改变了江宁农民的生活方式,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或进厂务工,或在家庭农场打零工,拿着“双份工资”。去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9元,增长8.5%,增幅位列苏南第一。
春节刚过,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农户李明生就拿着“农业一卡通”到银行去取钱,“三亩田的各项补贴加起来近千元,惠农政策真是暖民心。”农民“增收账”背后是政府的“政策惠农经”。近年来,江宁区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政策,及时发放补贴资金,扶持农业生产。不仅如此,该区还大力加强基本农田设施建设,建设了12个万亩示范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方亩均增产20%。去年针对农业受灾情况,该区迅速启动理赔工作,赔付近450万元,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从“吃得好”到“吃得放心、安全”,农业成“环境美”重要支撑
对于农产品安全而言,科学的监管就好比这块“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更是着重笔墨。为此,南京市江宁区农业部门坚持关口前移,严把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环节,从“土壤安全”到“舌尖上的安全”,深化过程监管,不断提高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据介绍,今年全区共有11000亩土地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其中2300亩种植了绿肥紫云英,8800亩农田以冬耕晒垡的方式休耕,从“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转变,不断提升耕地地力。南京市江宁区还建立了区—街—田头三级检测网络,对生产环节不定期开展产品检测,严格执行产地准出制度,目前全区地产农产品抽样检查合格率达98.34%,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05个、绿色食品58个、有机食品19个,种植业“三品”产量占比达到55%,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南京市江宁区还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放大生态经济富民效应,逐步形成集花海观景、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模式,把产品变精品,把农户变商户,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让农业成为“环境美”的重要支撑。
作者:鞠俊美 俞金金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6.02.2017 14:33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