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乡村处处景色新

10.12.2015  21:35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江宁区最大的变化是农村,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江宁始终坚持统筹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民生为先,“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千百工程”建设,成功打响了江宁美丽乡村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江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于2011年,经历了金花村建设(试验探索)—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千百工程建设(完善提升)三个阶段,从村庄环境整治到“三化五美”再到“五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和内涵不断完善提升。在建设过程中,江宁秉承“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原则,抓好“六个注重”,做到“六个突出”。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精心谋划美丽乡村建设蓝图;注重点面结合,突出培育示范,连线成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产业支撑,突出富民强村,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注重保护环境,突出生态优先,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注重丰富内涵,突出乡村文明,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注重凝聚合力,突出机制创新,构筑健全美丽乡村推进机制,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突破。横溪石塘人家、江宁黄龙岘、谷里大塘金、淳化马场山等一个个美丽于形、魅力于心、形神兼备的都市美丽乡村,绘就出江宁“五个发展”新画卷。
        现场镜头——美丽乡村“显山露水见乡愁
        驱车从正方大道驶入联一线,路面随着地势高低起伏,弯曲延伸,两侧栽种着各种景观苗木,虽已是冬季,可路两边依然盛开着各种野花,不时有游客停车驻足,欣赏美景,摆起姿势,留住美丽瞬间。路两边散落着民居和村落,一派原生态、纯自然的乡村原始风光。笔者沿途看到,绿化带将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分隔开,自行车绿道依自然山体而建,有缓慢的坡道和弯道,并且和旁边的公路保持一定距离,即可以满足骑行需要,也保证了骑行安全。沿着绿道行进,沿途有大塘金、苏家等多个驿站,驿站内提供茶水,游客可以坐下来休憩。
        随着西部生态旅游道路的全线贯通,串联起了沿线的水库风景区,也串联起了一个个经过“梳洗打扮”的村庄,为途经“绿道”的市民呈现出了一条“显山露水见乡愁”的美丽乡村景观带。据区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江宁地域特点不同,我区将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规划分成西部、东部和中部3个片区,并分别明确了每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实施计划、具体举措。到今年年底,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基本建成,逐步实现示范区内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体景观、绿化景观自然协调。
        一个村庄就是一处景点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走进横溪石塘人家,山含翠、水凝碧,一带长廊,数户人家……房屋是清一色白墙青瓦的苏系建筑,秀美恬静得像一幅山水画。殊不知几年前,这里还是地处苏皖交界不起眼的偏远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全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而这一切的变化源于美丽乡村建设。
        2011年底,“石塘人家”被列为江宁区重点打造的“五朵金花”之一,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与历史底蕴,村庄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建设成为居民富裕、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的美丽乡村,“好看”、“好吃”、“好玩”成为石塘村吸引游客的亮点。
        如今在江宁,一个村庄就是一处景点。“十二五”期间,我区以“千百工程”为抓手,统筹处理塑形和铸魂的关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有效保护好林盘、田地、沟渠和水体等生态本底,处理好山水田林路村关系,大力开展“微田园”建设,充分彰显农村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和特色。累计完成35个示范村、61个重点整治村、201个一般整治村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6个。
        农民坐在家中当老板
        沿着青石砖铺的路拾级而上,夹道满是花草的清香,耳畔回荡着小鸟清脆的啼鸣声。谷里街道世凹桃源庆和居“农家乐”老板林庆和正悠闲地躺在藤椅上享受冬日的美好时光。从种田的农民到“农家乐”的老板,林庆的身份变了,身价也涨了!每个周末,他家的订餐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林庆和笑呵呵地告诉笔者:“以前一家人守着4亩5分田,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办起了‘农家乐’,周末两天营业额就能达到三四千元。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式榨油机,拂去灰尘,再现生机;现磨的豆腐脑、新做的粉丝,成了都市观光客们争抢的农家特产……汤山七坊村游人络绎不绝,大家啧啧称奇,很多早已不见的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复活”了。“老榨油工”潘永宝也重新干起老本行,开办起了油坊,很多人慕名而来,指名要买手工榨油。
        “十二五”以来,在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中,许多农民坐在家中当起了“老板”。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山川河流、农耕土地……这些原本再平常不过的乡村元素,都悄然转变为当地农民的“财富”。农民从居住农村变成了“经营”农村,充分享受着生态红利。
        百姓感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谷里街道周村社区居民张桂兰:公共服务下乡,我们农民进城!记得以前来给家里的小孩办户口,要跑上好几趟。现在进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大门,民政、劳保、计生、村建、残联等各类事项一站式就能完成。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里还设有图书阅览室、志愿者服务室、托老室等场所,社区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我们乡下人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谁不说咱家乡美
        湖熟大诚达村居民张本和: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诚达村人,看着村庄一天天变美,有时候做梦都会笑醒。村里的老屋变成了村史馆,讲诉我们村里的抗日爱国故事;农耕文化展示区里放着我们以前农田作业所使用的物品、工具,展示着我们村的发展历史;“稻乐园”、“玫瑰园”、“彩菊园”、“瓜果采摘园”等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园增添了村庄的内涵。城里的亲戚来了,都羡慕我现在的生活环境,开玩笑地说要和我“换家”呢!
        “生活美了,心灵也跟着美了
        黄龙岘“龙凤餐厅”老板刑有龙:村里环境美如画,乡亲父老的心灵也跟着美了!大家自觉维护村庄的环境,打扫庭院、收拾房前屋后,因为大家知道“环境美”是村里发展农家乐的最大资本。除了保持环境整洁之外,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有时自己家煮的饭不够游客吃,就去隔壁端点饭;有时邻居家没有蔬菜了,就到我家来拿点。对待游客,大家也很诚信,从来不宰客。如今村里打牌混日子的少了,干事创业的多了;婆媳吵架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